唐朝末期的各种起义,对唐朝文坛上有何影响?
唐末时期,李唐王朝在内外关系上都出现了深刻的矛盾,这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它的衰亡。
中央政权与割据一方的落镇政权既形成对抗的局势,不断发生战争;藩镇与藩镇之间也时常发生互相兼并、互相侵夺的军阀混战;唐朝和西北、西南各民族又不时发生战争。中央政权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极复杂的矛盾,内廷宦官和外廷官僚之间,既展开激烈的斗争,宦官和宦官之间,官僚和官僚之间,也各树立派系,互相倾轧。中央和地方、皇室和宦官、新旧官僚为了巩固各自的权力,争夺各自的利益,都必须加强对人民特别是对农民的剥削和榨取,以供应他们浩繁的军费和奢侈享乐生活的开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劳动成果,以及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财货,都成为他们剥夺和榨取的对象,从而形成了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不断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得到一般人民广泛的参加和支持。
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860),在浙东掀起了由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咸通九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在徐州附近举行兵变,并号召农民共同起义,攻克了徐州。这两次起义,虽然都被统治阶级所扑灭,但起义的火炬却已在各地点燃。唐僖宗乾符元年(874),爆发了由王仙芝和黄庭所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王仙芝死后,起义军由黄巢领导,于广明元年(880)改入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至中和三年(883)为叛徒朱温军及沙陀部会长李克用军所迫,黄巢的起义军退出了长安。次年, 黄巢为唐军所穷追,在泰山虎狼谷自杀。黄巢领导的农民革命虽然也被统治阶级所消灭,但这大历时几十年、转战十二个省区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战争,对唐末文学必然会产生直接的或同接的影响。
在局势如此混乱、阶级斗争如此剧烈的时代,诗人们就因各人的出身、社会地位和生活程历的不同,对现实抱着不同的态度:出身于贵族或上层地主阶级的、或在政治上较有地位的诗人们,有的则明显地站在反动的立场上仇恨农民起义;而放浪于山林或沉醉于享乐的生活中,他们虽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但大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消极的或反动的。另一批诗人出身比较贫寒,在科举上他们遭遇到不少的挫折,这些诗人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看到了较多的人民疾苦,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就很自然地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