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是如何形成的?
人具有社会性,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性。在早期人类进化过程中,除了有文化艺术的出现,还有氏族体系的形成和氏族社会的出现。最初的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被称为母系氏族。
所谓的母系氏族是指氏族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祖母,他们由母系血统联系在一起。在母系社会,女性对财产的支配权要大于,氏族的家庭是围绕女性建立的。即婚姻制度为外婚制,夫妻并不住在一起,婚姻生活采取丈夫拜访妻子的形式。子女跟随母亲生活,属于母方氏族,血统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在母系氏族兴盛时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渐巩固,丈夫移居妻子氏族与妻子共同生活。《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那么这种母系氏族是如何形成的?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变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不断繁衍,造成食物来源的匮乏,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血亲家庭会分裂成新的血缘相近的家庭。新家庭仍然实行内部血亲婚姻。内婚制虽然能够保持原始人口的相对稳定,但已婚男女之间的血亲关系过于密切,使得孕育出来的后代容易患先天性疾病,或者健康状况不佳、智力低下,从而削弱了他们与自然竞争的能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是人口不能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终于意识到,已婚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他们的孩子就越强壮。不过由于传统观念的强烈影响,内婚制向外婚制的过渡非常缓慢。起初,只有最亲近的兄弟姐妹被排除,后来,最亲近的旁系兄弟姐妹被排除。最后,近亲家庭中的男女都被禁止结婚。就这样,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
外婚制是远古时期氏族的一群男性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女性之间的交互群婚。若一男子外婚到另一个氏族,死后被安葬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虽然婚姻关系并不稳定,但让氏族明显不同于过去的血缘家庭。在这种群婚形式下,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血统只能根据母系血统确定。许多由同一个第一母亲和祖先所生的后代将组成一个氏族。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