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门的历史,巧了!改名换匾的方式竟与古人不谋而合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中华门,一个在南京,另一个在北京,这两个名字都是在民国时期被改成的。这两个中华门各有特色,还有一个关于北京中华门改名的非常有趣的故事,在之前北京的中华门叫大明门。
民国时期,北京中华门,在明朝和清朝有不同的名字。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这个门是皇城的右南门,所以它在明代享有国门的地位。到了清朝,也是南门,叫大明门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改名大清门,也是清朝的国门。大清门在皇城和市井的交界处所以有一个非常高规格的系统。大清门不是普通人能走的路。只有当他们遇到皇帝、皇太后、皇后时才能打开,其他人都走侧门。
大清门牌匾是用石头做的,青金石切割成大字并镶嵌在石头上。民国成立后,袁世凯觉得称其为大清门不合适,于是打算改名为中华门。牌匾的石材非常好,于是袁世凯派人取下来。说如果在背面刻上中华门就好了,但是当工匠们取下石匾时,发现背面其实是“大明门”这三个大字。原来,清朝人早在200多年前就想到了这种方法,于是又不得不制作了一块木匾,上面刻着京兆尹王冶秋的“中华门”,挂在檐下。
这个名字的改变实际上是李自成的原因,李自成曾经在北京短暂停留过。当他攻占下北京时,他认为不应该叫大明门,所以他计划把它改成大顺门。李自成请人们雕刻这块匾。结果牌匾还没打完,李自成就失败了,最后逃出了北京,相比民国和清朝,临时的大顺政权确实真实得多。
南京的中华门至今保存完好,修建时间早于北京的中华门,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始建于南唐都城江宁府旧址和南宋陪都建康的府城南门,原称聚宝门,是中国的一座古代军事防御建筑,是南方交通的咽喉。
瓮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内瓮城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最复杂的古代城堡式城门。它是现代古代防御研究的重要建筑。民国20年,国民政府将聚宝盆改名为中华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