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兵役制和徭役制是什么?
西汉时期,兵役制和徭役制结合在一起。制度规定:男子自傅籍之年(汉初十五岁,景帝时二十岁,武、昭后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期间内,服兵役两年,称为正卒。正卒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步兵)、楼船(水军)或骑士;另一年在京师屯戍,称为卫士。他们还须在边郡屯戍一年,称为戍卒。除此以外,每年还要服徭役一月,称为更卒,亲自服役的称为践更,不愿服役的可纳钱三百雇人代理,叫做过更。由于雇人代役的越来越多,过更钱就逐渐演变为丁男的一种赋税,叫作更赋。汉代兵徭制度迄无定论,上述说法似近史实。
在地方,军事由郡尉或王国中尉主管,他们统领本地的正卒,进行军事训练。每年秋季,郡太守举行正卒的检阅,叫做都试。皇帝发郡国兵时,用铜虎符为验,无符不得发兵,和秦代一样。
在京城,驻有南北二军。北军守京师,士卒多由三辅(京兆、冯翊、扶风)选调,由中尉率领;南军保卫皇宫,卫士多由三辅以外各郡国选调,由卫尉率领。南北军力都不甚大。南军卫士数目,西汉初年为两万人,武帝即位,减为万人。卫将军以皇帝诏令统领南北军,但视需要而定,不常置。
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无重兵。这样的军制,自然不能适应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扩充中央兵力,并建立可以由中央随时调遣的“长从”军队,起强干弱枝作用。
元鼎六年(前1 1 1),武帝创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常驻京9币及其附近。七校尉兵都统于由中尉属官中垒令演变而来的中垒校尉,所以又合称八校尉。八校尉属北军系统,每校兵力约为数百人至千余人,大概多以募士为之,是长从军队。
汉代宫廷里侍从皇帝的郎,由郎中令率领,是皇帝的仪卫,也是一支武装力量。建元三年(前138),武帝设期门军;太初元年(前1 04),设羽林军。期门约为千人,羽林七百人,选陇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当,相当于郎。这些都是属于南军系统的长从军队。汉代名将多出于期门、羽林,可见期门、羽林在全国军事系统中地位的重要。
武帝后来又取从军战死者的子孙养于羽林军中,加以军事训练,号称羽林孤儿,以加强宿卫力量。八校尉和期门、羽林相继建立后,京师军力得到加强。宣帝神爵元年(前6 1)发胡骑、越骑以及羽林孤儿出击羌人,可见这支军队已经用于边境的战争了。
此外,武帝军中有“勇敢士”,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时有“私负从”者。这些当系招募而来。武帝以后,募兵在汉军中所占比例就越来越大了。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