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高适介绍,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高适(702一765), 字达夫,今河北人。开元初,西游长安,希望能得一官职,但却失意而归。壮年时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漫游,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比较丰富,有名的《燕歌行》即成于此时。
天宝初年高适已经四十多岁,还是一个过着流浪生活的布衣,高适这时候已是有名的诗人,得张九泉的荐举,中有道科。高适十分激动,但他只得到封丘县尉的卑微地位。而县尉本是统治阶级可以直接凌辱欺压人民的工具,高适对此感到十分痛苦,他在《封丘作》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他并没有在这个难堪的职位上停留很久,便到了河西,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为记室参军。
安禄山叛乱时,哥舒翰在潼关打了败仗,玄宗自长安出奔,高适间道遇上,见唐玄宗于河池,详陈潼关失败的内情;被任命为侍御史,后来又迁谏议大夫。他替唐王朝做了一些事情,因而官职累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漫游梁宋时,和劳动人民有过一些接触,因此,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是有一些理解的,并在少数诗里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作过抨击与揭露。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和《东平路中遇大水》等诗里,描写农民遭受水旱灾后,衣食无着,却还不能幸免租税,诗人为他们申非了不平,也表示了自己满怀隐忧的同情心。
感怀、脉史一类时在高适的集子里为数不少,大都咏叹历史遗迹,或在赠送友人的诗里表述个人的理想,慨叹遭遇。不过高适的这一类诗写得仍然慷慨豪放,如在《别韦参军》一诗写自己昂藏不凡的抱负和落魄不得其所的处境,毫无沮丧落寞的情错,而且抒发了他的傲岸自负的气概。
高适曾经两度出塞,去过辽阳,又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会。他自己又素有雄图大志希望“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所以,在他的边塞诗里,常常热情地描述着安边定远的理想,而对凯旋受赏更是充满了向往的激情。他的渴望保卫边土、建立勋业和他的蔑视平庸、向往自由的精神,给他的边塞诗带来了昂扬奋发的色彩。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