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朝代 汉朝

    汉朝(中国历史第二个实现大一统王朝)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七年,汉太祖刘邦认为属水德,汉世祖时期定为土德。东汉时为火德。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太宗、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世祖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中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 中文名 汉朝
    • 外文名 The Han Dynasty
    • 帝王 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刘询、刘秀、刘庄、刘炟、刘肇等
    • 主要城市 彭城、成都、睢阳、邯郸、临淄等
    • 别名 大汉
    • 时间范围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首都 长安、洛阳、许昌、南阳
    • 主要民族 华夏族

    国号

      楚汉相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

      汉太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   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世祖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称东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历史

      强汉开国

      参见: 秦末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平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到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统一中国,他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密切。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为人仗义,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

      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也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后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前207年,刘邦率部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秦朝亡。

      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彭越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于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定都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

      休养生息

      参见: 布衣将相、 休养生息、 无为而治、吕后专权、 诸吕之乱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的誓言。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国力强盛。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重重包围了韩王信,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处求和。汉朝派人带兵前往援救,但怀疑韩王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汉朝之心,派人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被杀,于是就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起兵造反,把国都马邑拿出投降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率军前往攻打,在铜鞮(dī,堤)击败韩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

      韩王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又收集起韩王信被击败逃散的军队,并和韩王信及匈奴冒顿单于商议一齐攻打汉朝。匈奴派遣左右贤王带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到达晋阳时,和汉军交战,汉军将他们打得大败,乘胜追到离石,又把他们打败。匈奴再次在楼烦西将地区聚集军队,汉高祖命令战车部队和骑兵把他们打败。匈奴常败退逃跑,汉军乘胜追击败兵,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汉高祖当时在晋阳,派人去侦察冒顿,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刘邦也就到达平城。刘邦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刘邦采纳陈平之计,派人送给匈奴王后阏氏许多礼物。阏氏便劝冒顿单于说:“现在已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但还是不能居住下来;更何况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过了七天,匈奴骑兵逐渐撒去。

      当时天降大雾,汉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间往来,匈奴一点也没有察觉。陈平对刘邦说:“匈奴人都用长枪弓箭,请命令士兵每张强弩朝外搭两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围。”撤进平城之后,汉朝的救兵也赶到了,匈奴的骑兵这才解围而去。汉朝也收兵而归。韩王信为匈奴人带兵往来在边境一带攻击汉军。史称白登之围事件   ,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汉太祖刘邦驾崩,刘盈即位,即汉惠帝,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文景之治

      参见: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南越国

    clip_image003.jpg

    汉文帝刘恒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在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的影响下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虽然汉景帝时期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

      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被后世历史学家称羡。

      汉武盛世

      参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酎金夺爵、 盐铁官营、 汉武盛世、 汉匈百年战争、 丝绸之路、 巫蛊之祸

    clip_image004.jpg

    汉武帝画像

      汉景帝驾崩,其子刘彻即位,即为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局面。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刘彻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汉武帝对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汉武帝时期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在巡视北方时,一次犒赏边防军就达100万匹丝绸和200万钱。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优秀将领,终于击溃匈奴,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收复河套并将河西纳入版图,促使“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又先后吞并南越、闽越、夜郎、滇国、卫满朝鲜等国,远征大宛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汉武帝时期奠定了汉地范围,也是汉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

      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并开通了长安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昭宣中兴

      参见: 霍光辅政、 盐铁论、 昭宣中兴、 西域都护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穷兵黩武。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刘彻驾崩,年仅7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 (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汉昭帝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得以继续辅佐汉昭帝治国,史称霍光辅政。

      霍光遵循汉武帝晚年的国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驾崩,汉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史称汉废帝,因行为放纵,被霍光所废,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刘询即位。地节二年 (前68年),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方亲理政事。后因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氏戚族一网打尽。

      汉宣帝治国摒弃不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时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又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并多次下诏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经汉宣帝治理,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国势达到西汉极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史称“孝宣之治” 。

      神爵二年 (前60年),汉宣帝于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汉廷政令得以颁行于西域。   汉宣帝时期,匈奴进一步衰落和分裂,南匈奴臣服于汉朝。汉元帝建昭三年 (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自此汉匈战争告一段落。

      新莽篡汉

      参见: 王莽篡汉、 新朝、 王莽改制

    clip_image006.jpg

    新朝建立者王莽

      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 (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08月15日,汉哀帝驾崩。0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02月3日,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驾崩,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自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参见: 绿林军、 赤眉军、 东汉统一战争、 光武中兴

    clip_image007.jpg

    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

      新莽在赤眉、绿林民变下覆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改元更始,刘玄即更始皇帝。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沿袭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

      原本服从更始皇帝的汉室宗亲刘秀在鄗县之南称帝,诛杀刘玄,登基称帝,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定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 东汉汉光武帝定关中,降铜马,灭赤眉,复两京,后又消灭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

      汉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大兴儒学, 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时年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

      明章之治

      参见: 明章之治、 汉传佛教、 白虎观会议、 班超经营西域

    clip_image008.jpg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六年 (73年),汉明帝遣窦固率军攻伐北匈奴,窦固大破呼衍王于天山并占据伊吾,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章和二年 (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史称燕然勒功。汉和帝永元三年 (91年)窦宪再次率军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主力,北匈奴仓皇逃窜不知所踪。汉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戚宦之争的序幕。

      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   于永平十二年 (69年)内附中国,汉明帝于其地设永昌郡,初步奠定了中国对整个云南的统治,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融入中国。

      汉明帝、汉章帝共统治三十一年 (57年—88年),秉承汉光武帝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号称“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参见:永元之隆、燕然勒功、班超再通西域、班超败月氏帝国之战 、甘英使大秦 、蔡伦造纸

      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章和二年(88年)十月,窦太后派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带领执金吾耿秉,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会师于涿邪山。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歼敌一万三千,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投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史称“燕然勒功”。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率军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主力,北匈奴仓皇逃窜不知所踪。

      章和二年(88年),护羌校尉邓训随之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在写谷击败迷唐。迷唐只得撤离大小榆谷,据颇岩谷,部众逐渐离散。永元元年(89年),邓训发湟中六千人,由长史任尚率领,袭击迷唐,斩首一千八百级,俘获生口二千人,马牛羊三万余头。迷唐收拾残众西徙千余里,过去附著迷唐的十种羌人随之脱离与烧当羌豪帅东号一并投降汉朝。邓训接纳归附诸羌胡,威信大行,遂罢屯兵,各归本郡。只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修坞壁而已。  永元四年(92),护羌校尉邓训死,以蜀郡太守聂尚代之,聂尚到任后,欲以恩信怀柔诸羌,遣译使召烧当迷唐还居大、小榆谷。迷唐回归后派祖母卑缺谒见聂尚,聂尚亲自送卑缺至塞下,并令译使田汜等五人护送卑缺等人至庐落。迷唐遂反汉,与诸种一起屠裂田汜等人,以血盟誓,复寇掠金城(今甘肃兰州市北)塞。永元五年,聂尚免官,以居延都尉贯友为护羌校尉。贯友认为迷唐难以用德感召,就遣译使间离诸羌,诱以财货,使之解散。随即派兵出塞,攻迷唐于大、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迷唐率领部落远徙,依赐支河曲(今青海省共和县以南一带)。  永元八年(96),护羌校尉贯友病死,以汉阳太守充为护羌校尉。史充到任后发湟中羌胡出塞,进攻烧当羌豪迷唐,结果大败。第二年,史充免官,代郡太守吴祉继任。同年秋天,迷唐率八千人进犯陇西,杀数百人,乘胜深入,胁迫塞内诸种羌共为寇盗,众羌纷纷响应,合步骑三万人,击败陇西郡兵,杀大夏县长。东汉朝廷派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代,率北军五营、黎阳、雍营、三辅积射及边兵羌胡三万人讨伐。刘尚屯兵狄道,赵代屯兵枹罕。刘尚派司马寇盱监诸郡兵,四面并会。迷唐自知不敌,丢弃老弱逃入临洮南。刘尚等追至高山。迷唐被迫应战。寇盱率军斩首千余人,得牛马万余头。迷唐逃走。  永元十三年(101)八月,烧当羌迷唐回到赐支河曲(今青海共和南),率兵扰边。护羌校尉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及诸郡兵、属国湟中月氏诸胡、陇西牢姐羌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激战。战斗开始后,周鲔还营自守,由侯霸率兵冲入敌阵,斩首四百余级。羌众伤亡众多,种人瓦解。投降者六千余人,被分徙汉阳郡(今甘肃临洮)、安定郡(今甘肃宁县西)、陇西郡(今甘肃临洮)。迷唐由此衰弱,部众不满千人,只好远徙赐支河首(今青海玛多一带),依附发羌留居。迷唐病死后,其子归降,种人仅数十户。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夏,贵霜帝国派兵七万,越过帕米尔高原,进攻汉朝西域都护府。都护班超集合汉朝驻军和西域各属国兵马,以诱敌深入之策将月氏军围困,并迫使其遣使投降。敌军见无取胜的机会,粮草又告急,于是在周围大肆掠夺抢劫,结果一无所获。班超洞察一切,看到敌军疲惫不堪,料定敌人粮草已尽,必定会向一直与东汉为敌的龟兹国求救。于是派遣军队数百人,于深夜潜出军营,在东路埋伏拦截。果然不出所料,敌人派遣骑兵带着金银珠玉去贿赂龟兹国王,以求援兵。没走多远,就进入了班超预设的口袋阵。英勇善战的汉军突然从四面杀出,围歼敌军。敌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惊慌失措,晕头转向,个个抱头鼠窜。汉军英勇顽强,奋力追杀,彻底地将这支骑兵全部杀光,片甲不留。贵霜副王谢闻之大惊失色,惊恐不已。此时,班超又派人持贵霜帝国使者的脑袋给副王谢看。谢更是大吃一惊,立即派遣使者拜见班超,请罪乞降,只有一个要求:能让他们活着回去。班超从长远考量,便放了贵霜副王谢,让他回去了。班超没有惊动东汉朝廷,仅以西域之兵力,便将贵霜帝国倾国而来的大军打得溃不成军,使贵霜王受到极大震动,见识了汉军的作战能力和素质,意识到了汉王朝的强大力量,从此,每年都向汉朝进贡,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在班超、任尚、段禧三任都护的17年间,贵霜不敢再越过葱岭进犯西域都护府。

      永元三年,龟兹、姑墨、温宿都向班超投降,东汉朝廷重设西域都护  。永元六年(94年)秋天,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个属国的部队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活捉斩杀了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鞬支等人,又纵兵抢掠,斩杀五千多人,俘获一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多万头,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重新归附了汉王朝。

      永元八年(96)五月,南匈奴单于师子以其右温禺犊王乌居战曾与前单于安国同谋,拟深究此事。乌居战遂率部众数千人反叛,出没于塞外山谷间。秋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率诸郡兵进讨,斩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其部众投降。

      永元十二年(100)夏四月,日南、象林(今越南中部)蛮夷二千余人反叛,寇掠百姓,焚烧官寺。郡县发兵讨伐,杀其渠帅,余众投降。于是设置象林将兵长史,以防其患。

      永元十三年(101),鲜卑反叛侵犯右北平(今河北丰润东),入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被渔阳太守率兵击溃。

      永元十三年(101),南郡(今湖北江陵)巫蛮许圣等人,因郡吏收税不均,起兵反汉。永元十四年(102)夏天,朝廷派使者督荆州诸郡兵万余人讨伐。许圣等依险固守,汉军久攻不破,于是,自巴郡、鱼复分兵数路进攻,蛮人溃散,汉军斩其渠帅,大破之,许圣等人投降,被徙置江夏。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春天,高句丽王国国王高宫领兵侵入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六县 ,耿夔率众出击,将其击退。九月,貊人侵犯辽东郡地界,耿夔率军追击,杀死貊人头领。 同月,耿夔又率军攻击高句丽王国,大败高句丽的军队。

      永元时期武功赫赫,开疆拓土,四夷宾服。

      永元四年(92年)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扫灭窦氏戚族,后汉和帝重用郑众、蔡伦等贤宦,  故《后汉书》称“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汉和帝亲政后励精图治  ,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任内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  、招纳贤士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

      元兴元年(105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在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汉和帝时期提倡德治  ,涌现出了刘恺  、黄香  、董黯等孝行表率,科技上有蔡伦造纸  ,文化上有张衡《二京赋》  、许慎《说文解字》  ,医学上有郭玉  ,天文上有贾逵论历  ,外交上有甘英使大秦  ,史学上有班固《汉书》。汉和帝时期自击溃北匈奴    ,平定西域之后,西域都护府的疆域与西汉宣帝时期一致    ,而北方势力已被扫平  ,鲜卑    、南匈奴  皆臣服于汉朝,分别受护乌桓校尉    和匈奴中郎将  辖制,已与西域都护无异,疆域版图达到东汉极盛。东汉呈现出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的局面,东汉国力达到极盛进入全盛时期,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戚宦之争

      参见: 戚宦之争、 第一次宦官时代、 跋扈将军

      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 (92年),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扫灭窦氏戚族,后汉和帝重用郑众、蔡伦等贤宦,故《后汉书》称“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汉和帝亲政后,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任内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招纳贤士,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对外方面,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府,任命班超降服西域诸国。永兴元年 (105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在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 (105年)冬12月,年仅二十七岁的汉和帝驾崩。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汉殇帝。汉殇帝在位8个月后驾崩,又迎立汉章帝之孙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太后邓绥临朝听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但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

    clip_image010.jpg

    被外戚毒杀的汉质帝

      建光元年 (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族灭邓氏戚族。汉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宠信奸臣,肆意妄为,朝政日益腐败。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于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子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但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

      汉前少帝驾崩,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汉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 (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 (143年)八月,汉顺帝驾崩,太子刘炳即位,年仅2岁,由梁太后执政。永嘉元年,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拥立汉章帝玄孙子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汉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汉质帝驾崩,年仅八岁。汉章帝曾孙子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汉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庞大,其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汉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汉桓帝与宦官谋划,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后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被封为新丰侯,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左悺、唐衡迁中常侍。徐璜武原侯,具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左悺上蔡侯,唐衡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赐钱各千三百万。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群雄逐鹿

      参见: 党锢之祸、 十常侍、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曹丕篡汉

      永康元年 (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驾崩,无子嗣,由河间王刘开曾孙子刘宏即位,是为汉灵帝,引发了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建宁元年 (168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同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汉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职,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导致了184年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顺利平叛,又将军权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汉灵帝皇后何氏为太后,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随后不久,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帝处理朝政,汉朝皇帝此时已经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了。前期曹操虽连战得胜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三分之势逐渐形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驾崩,子曹丕袭位,十月逼迫汉献帝让位,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而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朝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


    疆域


      国土范围

      西汉地图

      秦朝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 (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 (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   ,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 (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 (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 (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 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 (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 (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地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 (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至汉光武帝建武六年 (30年)弃岭东地;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 (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建武二十四年 (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 (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建武二十五年 (49年)乌桓率众内属,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 (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 (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 (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 三绝三通”而终。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汉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汉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 (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 洛阳)、徐州 (治剡县)、青州 (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 (治高邑)、并州 (治晋阳)、幽州 (治蓟县)、兖州 (治昌邑)、凉州 (治陇县)、益州 (治雒县)、荆州 (治汉寿)、扬州 (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 (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

    司隶

    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

    豫州

    颖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

    冀州

    魏郡,巨鹿郡,常山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郡

    兖州

    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郡,山阳郡济阴郡

    徐州

    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青州

    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

    荆州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扬州

    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

    益州

    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凉州

    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

    并州

    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幽州

    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交州

    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政治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任何政事。   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 (掌礼宾)、宗正(掌皇家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 (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朝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经济

      农业

    clip_image001.jpg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 (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   ,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

      冶铁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 (中央政府)、官营 (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   。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   。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

      纺织业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   。

      商业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汉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


    科技

      造纸术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天文与医学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   的医生   。

      数学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 (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 (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工艺技术

    clip_image002.jpg

    东汉洛阳皇城南宫

      汉朝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文化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   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五德学说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第一个年号。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  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   ,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学术著作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   。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   ,汉朝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朝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尊儒尚法

      汉朝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   ,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据历史学家黄现璠考证儒学独尊之时代背景时,曾说:“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学说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

      为此,汉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弟子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宗教发展

      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间佛寺   。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   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


    军事

      汉朝军队编制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 (军司马)、都尉 (骑都尉)、校尉 (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 (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为杂号将军之末,与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 (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社会

      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以 汉服,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朝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clip_image001.jpg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

      男服: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朝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朝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朝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朝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朝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庙服:相当于周朝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朝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饮食

      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中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 (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同一时期,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养老

      历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朝了。西汉初期,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汉朝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

      节日

      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九月九日桓景一家照办,果然家里人避免了血光之灾。此后每到九月九日,人们就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成为节俗。


    外交


      朝鲜

      汉高祖时,卫满朝鲜灭亡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汉惠帝及吕后时,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   。汉武帝时,传至其孙右渠在位,对汉朝的态度傲慢   ,刘彻派杨仆、荀彘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能平定,汉在其地设汉四郡。   汉昭帝始元五年 (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   朝鲜半岛民族多杂,半岛北部除了汉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岛南部则有辰韩、马韩、弁韩并立,通称三韩   。

      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汉四郡多为高句丽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无往来,惟高句丽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切,自建国后,一直向汉朝称臣,后来东汉之后,高句丽时叛时降,成为汉朝的东北大患   。

      日本

      汉朝日本列岛上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汉朝统称为倭国。自汉武帝于朝鲜半岛设汉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奴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乐浪郡   。

      光武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二年 (57年),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汉光武帝赐有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证明倭国是汉朝属国。   该金印曾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已无法确定。   此时倭奴又于汉安帝永初元年 (107年)和汉献帝建安六年 (201年)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

      西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张骞曾经到达大宛(今锡尔河上游)、大月氏 (阿姆河中流)   、康居 (锡尔河下游)   等国。张骞的副使还到达过大夏(今阿富汗)   、安息 (今伊朗)   等国。之后的汉使还到达奄蔡(黑海以北)、条支 (今叙利亚)   ,最远越过罗马帝国,到达犁轩 (今埃及亚历山大城),这是汉朝到达的最远国家,亚欧诸国也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东汉永元九年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即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望海而还     。永宁元年 (120年)掸 (在今缅甸北部一带)国王遣使朝贺并献上乐工与幻人 (即魔术师),幻人自诩来自海西大秦。   延熹九年 (166年),罗马皇帝安敦遣使造访中国。


    帝王世系

    汉朝帝王世系表

    公元前202年02月刘邦称帝,建国号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位时间

    年号

    陵寝

    汉始祖

    大皇帝

    刘煓

    前271-前197年


    万年陵

    汉太祖

    高皇帝

    刘邦

    前195年-前188年


    长陵


    惠皇帝

    刘盈

    前211-前195-前188


    汉安陵


    西汉前少帝

    刘恭

    ?-前188-前184




    西汉后少帝

    刘弘

    ?-前184-前180



    汉太宗

    文皇帝

    刘恒

    前203-前180-前157


    汉霸陵


    景皇帝

    刘启

    前188-前157-前141


    汉阳陵

    汉世宗

    武皇帝

    刘彻

    前157-前141-前87

    建元

    汉茂陵


    昭皇帝

    刘弗陵

    前95年-前87-前74

    始元

    汉平陵


    海昏侯

    刘贺

    前92-前74-前59


    海昏侯墓

    汉中宗

    宣皇帝

    刘询

    前91-前74-前48

    本始

    杜陵

    汉高宗

    元皇帝

    刘奭

    前75-前48-前33

    初元

    汉渭陵

    汉统宗

    成皇帝

    刘骜

    前52-前33-前7

    建始

    汉延陵

    汉宪宗

    哀皇帝

    刘欣

    前25-前7-前1

    建平

    汉义陵

    汉元宗

    平皇帝

    刘衎

    前9-前1-5

    元始

    汉康陵


    孺子婴

    刘婴

    5-6-8

    居摄

    孺子婴墓

    公元8年12月王莽受禅,改国号为新,定都常安,史称“新莽”。


    建兴皇帝

    王莽

    8年-23年

    始建国


    公元23年02月刘玄称帝,复国号汉,定都南阳,史称“玄汉”。


    淮阳王

    刘玄

    ?-23-25

    更始

    淮阳王墓

    公元25年06月刘秀称帝,复国号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世祖

    武皇帝

    刘秀

    前6-25-57

    建武

    汉原陵

    汉显宗

    明皇帝

    刘庄

    28-57-75

    永平

    汉显节陵

    汉肃宗

    章皇帝

    刘炟

    58-75-88

    建初

    敬陵

    汉穆宗

    和皇帝

    刘肇

    79-88-105

    永元

    慎陵


    殇皇帝

    刘隆

    105-106(1-8)

    延平

    康陵

    汉恭宗

    安皇帝

    刘祜

    94-106-125

    永初

    恭陵


    东汉前少帝

    刘懿

    ?-125(3-10)



    汉敬宗

    顺皇帝

    刘保

    115-125-144

    永建

    宪陵


    冲皇帝

    刘炳

    143-144-145

    永憙

    怀陵


    质皇帝

    刘缵

    138-145-146

    本初

    静陵

    汉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32-146-167

    建和

    宣陵


    灵皇帝

    刘宏

    156-168-189

    建宁

    文陵


    东汉后少帝

    刘辩

    176-189(4-9)

    光熹

    弘农怀王墓


    献皇帝

    刘协

    181-189-220-234

    中平

    禅陵

    公元220年11月曹丕受禅,改国号定都洛阳,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延续汉朝,史称“蜀汉”,又称“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