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家有万贯家财不如薄艺在身
回顾王千源的表演履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94年入行,他合作过的名导不少,却始终在许多配角里露面,终于碰上一部电影《钢的琴》,让他获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而得了影帝的他,仍然保持着匠人的创作态度。之后数年,他的事业线并未直线上升,在许多大制作影视剧里,他仍旧在配角的位置上:《黄金时代》中的知识分子、《太平轮》中的军人、《绣春刀》中的明朝锦衣卫,直到2015年的电影《解救吾先生》,他饰演的绑匪,让许多影迷纷纷惊叹于他的肌肉和眼神中的冷酷、神经质。
对这一切,王千源倒很坦然:“艺术这个行业不是说你今天累了,就不演了,这个角色可能就过去了,所以就算累一点,也去拍,有时候还是怕这个角色没有了,我还想演很多好剧本,但就算拍也不一定轮到你, 所以有想尝试的角色就去拍,不要太挑剔。”
翻回王千源更早的经历,能看出很多线索:出身于演艺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运动, 而对表演不感兴趣;后来误打误撞考上表演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儿童艺术剧院,演树、植物、石头、风、空气,为生存考虑还曾开过饭店;即使走上表演正途,仍旧是许多年都在小人物角色里兜兜转转。回头看,这些经历自然都为他的表演打下生活基础,但似乎也磨炼了他的淡定心态:“主要你的心情是向往艺术的,你就无处不在,哪怕地上画个圈你也能表达、创造。”
心态虽是放松的,但内里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却是严肃的,大家都知道他为准备角色的严苛,比如曾为了演仅有一只胳膊的残疾运动员,他一个多月把一只手绑在身后练习系鞋带;比如为演一个戏份不多的小警察, 他特意跑到北京崇文分局体验生活一个多月。为演《解救吾先生》里的绑匪,他七八天不洗头是常事,为了演好被枪毙前见母亲的最后一场戏,他提前三天给自己断了水, 每天靠一点馒头干、地瓜干和葡萄干生活, 甚至前夜还去找朋友喝酒喝到天亮,以寻找行刑前的感受。对表演,王千源是严谨的手艺人心态:“工作上要不这样也不太自信了, 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说话方式,基本上要有变化、有真实感。而且演戏是个长久的事,一两个角色获得认可不算什么,能把辉煌延续长久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咱希望工作水准永远保持在六七十分。”
仅仅满足于六七十吗?王千源表示:“演戏不光是靠自己,得靠对手,靠导演,靠摄影, 靠剪辑,靠最后卖片子,是一个综合因素, 整体达到六七十分已经很牛了。”在演艺圈浮浮沉沉二十多年,他看得足够明白,不管是流行趣味,还是商业氛围,有品质的电影总是被期待的,“任何时候也都需要努力勤奋的人,任何一门手艺,家有万贯家财不如薄艺在身,这就是一个长久性。”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