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人物 商朝 哪吒

    哪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之一)

    哪吒

      哪吒( nézh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道教护法神。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尊称太子爷、三太子、善胜童子。

      托塔李天王家的三太子,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随着本土化的传教,宋代起就从古盛传至今,由佛教护法军神“那咤”演变而成。在儒释道三体合流相融的文化传承中,得享华人的普遍崇拜与信仰。更因为其鲜明精彩的古老形象与经典传说故事名气响亮,从而吸引现代众多动漫和影视剧都将哪吒设定为主角,加以儿童化的少年英雄方式传扬,深受诸多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


    基本资料

    • 本名 哪吒

    人物生平

      名字含义:“哪”乃古汉语复合名词,据《康熙字典》(115页)《辞海》(2106页)载,“哪”指“傩”,本意是驱邪消灾,鬼神之偶像;“吒”字为正义,咤(异写)即 叱 吒,指叱吓邪恶之意,万邪诸恶的克星,象征叱怒也;哪吒合一即以傩叱祓禳鬼怪,有毫无阻档之威力与战无不胜之意义,此神名叱咤风云,代表至高无上的神威。

      人物姓名:李哪吒(也译“哪咤”;《封神演义》等神怪小说里姓李)

      人物原型

      佛教护法神“那咤”,又称:“六臂那吒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手捧三叉神戟、保卫佛国的药叉神)。

      尊称:太子元帅、金康元帅、罗车太子、哪吒天王、哪吒天尊等(道教五营神将,天帅元领袖,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

      哪吒

      职位:三坛海会大神、中营金环大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开路先锋等

      种族:天神

      住所:天宫、天府宫、三凤宫

      出生地:天津陈塘关,李府

      地位:天庭大神、玉帝座下司法尊神

      身份:天王太子、天道武神、道教忠武战神

      司掌:天界兵权、天条法律、护驾护法

      神属体系:中国神仙、宗教正神、民间之神

      神祇封号:中坛元帅、元武将军(道教官方神号)

      神话信仰:道(三太子信仰)、佛(那咤)、阐教(封神内容)、民俗神话等

      民族:僰族

      朝代:商—周

      前世:灵珠子(女娲仙童,阐教奇宝)

      师尊:太乙真人

      义父:如来佛祖(哪吒以佛为父)

      父母:李靖(托塔天王)、殷夫人(搜神大全称为素知夫人)

      兄妹:李金吒(君咤)、李木吒(木叉);李贞英(西游人物)

      法术神能:三头六臂;三头八臂九眼等(西游、封神、搜神等内容)

      法宝神兵:乾坤圈、乾坤弓、混天绫、震天箭、风火轮、火尖枪、九龙神火罩、金砖、阴阳剑、戮魂幡等(封神内容)(注:封神原著中除了用过一次的弓箭外,其余都是由太乙真人所传,神火罩和阴阳双剑在76回所得,戮魂幡是劫余化抢的);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等(西游内容,因影视剧的影响这些兵器名存实亡。注:西游原著并不存在乾坤圈混天绫这些类武器);九节铜鞭(南游记)

      诞辰:农历3月13日、或2月28日

      象征:莲花化身(代表佛道共有的至尊圣物)

      职责:降妖伏魔,镇天统兵,三教护法,保佑信众,儿童守护神

      信仰地:台湾、天津、四川、河南、澳门、安徽等有神庙的地区

      故事传说:哪吒闹海(中国民间传统神话故事)

      主要古籍:《三教搜神大全》、《封神演义》、《西游记》、《南游记》等

      代表作品:《哪吒闹海》、《哪吒传奇》、《封神榜传奇》等多部国产经典作品影视形象

      相关节日:重阳节,此节日有祭哪吒的习俗,关系着生日活动,哪吒是世界华人圈中家喻户哓的中国古代小英雄,佛道两教双尊的娃娃神;道教尊崇其为中坛元帅,定其生日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所以重阳佳节也是哪吒的生日

      战绩和成就:封神—自幼洗澡闹海屠龙、削肉救亲、翠屏显圣、百姓敬仰、顺应天命、保周灭商打仗杀敌、完成使命肉身成圣。搜神—战海杀九龙、杀东海龙王、杀魔族首领石记(石矶)、杀群魔。西游—自幼大闹龙宫水府、踩倒水晶宫、降龙、降伏九十六名妖魔、擒牛魔王等(来源:古文史料典籍、名著文献、神话演义小说等记载)

      人物来源

      哪吒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正统神仙之一,也是经典的艺术形象之一;主要故事源自宗教文化与名著内容,传统神话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宗教信仰最主定为道教神话体系文化传统。身为专司伏魔的正道天神,其神祇行宫规格定性高级。

      部分文化含佛系信仰,早在宋代的佛经中已有那咤(原型)的故事存在,比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密庵和尚语录》等,甚至在宋代之前就有那咤的名字出现,虽然有多本佛书中都存在那咤的记载,但哪吒并非由佛教原创,而是长发道童不是和尚。

      宗教神属和演化过程:哪吒是以“努扎尔”和“那咤”(梵语:Nalakūvara)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从波斯祆教传到印度,再从印度传到中国,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原系我佛护法神,我国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变而来。由佛释原创再从古作家编撰,晚唐至宋明期间,相似特征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诞生了哪吒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义》。本起源佛教神,可在成为民间神祇之后,就被完全列入了道教的神谱;道藏典籍《道法会元》、《宝诰大全》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均将哪吒正式收录为道教神祇,职衔官阶级别尊大。

      古典神话名著中姓李,双名哪吒,全名李哪吒,所属亦道亦佛之神,在《西游记》里的哪吒身为如来的义子(以佛为父)和半弟子,金吒和木吒也是佛家弟子,三太子哪吒作为玉帝的三坛海会大神,执掌天庭兵权。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是阐教门人,太乙真人的弟子,商朝时期出生,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炼灵珠,玉虚奉命降陈塘,翠屏圣域,仙池莲花化真身。哪吒在西周伐纣作先锋,凭借一身法宝和高强的武艺多次过关斩将屡立大功,最终肉身成圣。

      而民间的小哪吒活泼可爱、顽皮好动勇敢善良、天生开朗聪颖绝顶,充满着纯真和童真的生动形象,被誉为正义好战,智勇双全的少年小英雄。常见的传统形象是:肚兜、光脚、光屁股、丸子头、包子脸、莲花衣、长得像女童的可爱男孩子,拿着枪和圈,披着布条踩着轮儿的胖娃娃。

      形象引述

      古代神话故事中,哪吒生来异象,年幼时打闹东海龙宫,屠龙抽筋;后参与封神大战,过关斩将辅周伐纣和降妖除魔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到如今。封神里的哪吒身为灵珠子转世的阐教弟子之一,是无魂魄无血肉之躯的莲花化身,具有三头八臂的神功,元始天尊钦点的周军大先锋。而西游中是天庭三坛海会大神,莲藕之身,生有三头六臂神通的少年之神,玉帝护驾大神。现有很多关于哪吒的影视剧都以神话小说作品形象创神作,并逐渐成了家喻户晓且历代相传的著名神话人物。

      民俗形象中,哪吒作为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人物,他不仅神通广大,武功高强,法力无边,还是位镇守在一带当地民俗信仰的大型吉祥物,英勇善战,驱妖灭怪斩魔王;是妖魔鬼怪的克星,象征着福娃的神童之尊,被供为斩妖除魔、降龙伏虎的少年英雄,古老不朽的经典神话传奇,同时也是百姓崇敬的童神,中华本土非物质文化人物。故里地点存在争论。

      正统宗教文化信仰中至圣至尊,哪吒作为道教武神,被尊为统领天兵神将、法场高端的护法大神;有神器、神属、神位、神庙、神坛、神像金身等,司掌神界天条法律;有兵权、神职、后台、流派、封号等,至高神权威名广大,号令众天将的身份地位权势盛大,乃中营主宰五岳主帅,统辖五营中东南西北中的中军营兵马,信奉膜拜祭祀的供奉者和信仰者极多,大名鼎鼎万民尊崇敬供的中国神灵。

      形象事迹

      ●闹海杀龙——哪吒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常和龙相斗,与海中龙王为敌。闹东海、宰巨龙是哪吒最主要的传统故事之一的开篇之作。

      元末神谱《三教搜神大全》有所记载:哪吒刚出生七天后,就打死九条龙,并杀死了东海龙王,但没有使用任何武器,不过是空手为之,而且还是无师自通的“婴儿时期”,可见哪吒一生下来就法力高强,打斗能力极为厉害,杀龙如同杀虫。应是古人认为杀龙者是英雄之举的行为,以此表示哪吒小小年纪就神通广大,天生克龙、威震四海。而哪吒杀龙的原因,就是因为只在东海水中洗个澡,踩了一下水晶宫,东海龙王因此索战,结果技不如人,惨败而亡的故事(洗澡闹海在第五天,约架决斗在第七天)。眼见哪吒杀死了自己所派的神龙后,因东海龙王不是哪吒的对手,于是试图去天宫告状诉冤,却被哪吒拦住,又是一战,最后遭哪吒打死在天门外。东海龙王死于哪吒之手后,其他三海龙王 畏惧他的强大,知道哪吒是一个不好惹的狠角色,因此也不敢出面报仇。哪吒在之后的除魔之路中,更是屠杀世间各地邪龙恶兽,并将危害一方的妖魔除之殆尽,且名威龙界,之后玉帝和佛祖二方都给哪吒加功。因此在一些消水灾的民间信仰中,常有请哪吒来镇压龙威的活动,以平息沿海恶浪、扫除水孽。北京城还有以“八臂哪吒城”之名作为镇龙图腾地的古迹传说,将哪吒视为龙之克星,用以镇慑传说中京城地下深藏的黑龙,同时本职还是伏诛天下各方妖孽的除魔之神。

      哪吒闹海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书云:哪吒七岁时,久旱未雨,夏天在东海之口九湾河洗澡,戏水时闹起东海,但却是无意而为之,由于太过兴奋,不料自己引发宝物的强大威力,只将随身法宝“混天绫”放入河中搓洗,搅动之中,竟使整个海底水界随之晃荡,龙宫大乱,吓得东海龙王赶紧派手下调查;巡海夜叉来找哪吒问责,哪吒见夜叉凶恶,长相别致,拿着大斧,便好奇地问对方是何种动物,怎会说话。夜叉一听便举斧砍来,哪吒躲开后,随手扔出他的金手镯“乾坤圈”,不知这个小镯子威力过大,轻轻一丢 没收住,直接一击毙命,活活砸死了夜叉,脑浆血水飞溅 沾到了圈子上,哪吒发现宝物弄脏了,所以洗一下乾坤圈,又使龙宫闹地震,东海龙王的水府险些倒塌,再次闹海引来了一个叫敖丙的龙太子。然而龙太子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面对众龙兵时,哪吒浑然不惧,使用混天绫把三龙子先捆后杀,还没一个回合,谁知又是一圈毙命,举起手镯子打到脑袋上,龙太子当场就死了,敖丙死后变回一条龙,哪吒见龙尸挺直,又有一道灵魂上了封神榜,内心十分欢喜,便徒手剥龙皮 抽龙筋,本意是想亲手做个腰带孝敬父亲,之后看戏的龙兵们吓得逃回龙宫报信。

      东海龙王找哪吒问责时,变成一个书生来到陈塘关。李靖不相信自己儿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厉害的战斗力,于是喊来哪吒对质。哪吒见到东海龙王,就拿出龙筋道歉,并礼貌地口称:“伯父”,并单纯地说小侄不是故意的。龙王声称要向天帝告状,欲治李靖一家之罪,哪吒见父母烦恼,于是跪地安抚,后一个土遁飞去找太乙真人帮忙,在胸上画了一道隐身符,哪吒抢先一步提前来到天宫堵门等候,之后更是虐打东海龙王,不仅拳打脚踢,还扒掉龙鳞,东海龙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狼狈求饶,还骂龙王为“老泥鳅”。哪吒曾说过一句恐怖的话:“你若不依,一顿乾坤圈打死你!”(《封神演义》书中的原话,很现代的词汇)。哪吒听说龙是一种精通变化的生物,于是强逼堂堂的龙族首领 变成一条蛇蹂躏,但是饶了龙王一命,不像《三教搜神大全》中的哪吒下死手(因为师父叮嘱不要杀龙王,拦住就行)。并把变成小青蛇的龙王带回家中交给父亲。逼对方当面答应父母不再去上报天庭,龙王假装答应后就化作清风飞走了。哪吒却不知对方又二次上天庭,四海龙王集体向天帝告御状,把杀敖丙、夜叉,自己被狂殴一事上奏,昊天下令拘捕哪吒。最后四龙王趁哪吒离家时挟持了其父母(不存在“水淹陈塘关”之说,“水淹陈塘关”出自影视改编),哪吒听了太乙真人的指示,回府见状后谈判,说自己干的事与父母无关,不许伤害我家人,有种就冲我来,今日我要削肉剔骨抵命,然后你回旨天帝即可,这事就算完了,不然就要随龙王一起去天庭打官司闹个没完,所以当场自杀打发了龙王。这一系列事件中,作者为了体现出仙家宝物的法力,把原因改到了哪吒的两件神器上,自此一战成名。且在与夜叉、敖丙交战时,哪吒处于“被动出手”,并造成防卫过当的反击,且封神作者部分设定遵循继承了《三教搜神大全》的哪吒内容,亦都是从小杀龙,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杀了龙王和九条龙,一个则是杀了夜叉和龙太子并狂殴龙王。

      闹海伏龙

      明代小说《西游记》则书云:哪吒出生三天后的婴儿时期,下海净身洗浴,一脚踏倒水晶宫,捉了海中蛟龙扒皮抽筋,要做成绦子,不过是空手为之,这点和《三教搜神大全》中的一样,也不需要法宝及兵器,都是将水晶宫踩在脚下,但是龙王并没有和哪吒相斗,也没有去天庭告状,和《封神演义》有很大区别。这与“杀九龙外加老龙”、“在天宫暴揍龙王”的夸张设定不尽相同,可见西游中的哪吒与龙王无甚大仇,而且二者还都是一殿之臣的同事关系。《三教搜神大全》中,小哪吒有着空手杀死东海龙王的实力,相比于《封神演义》中还需要用武器,而且只是打伤对方,对哪吒本身的实力有严重的削弱。

      ●毁身再世——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自残自杀,然后再以宿体复活的故事,也是哪吒的典型之处,可见哪吒不惧皮肉之苦,更不怕区区死亡。在一些宋元佛经中,此行为目的是为了给父母说法,而后被释迦牟尼赋予第二次生命。禅宗也有那吒将骨肉还与父母,以莲花再生的传说。莲花是佛道二教共有的一种圣物,舍弃肉身附莲花,有彰显佛法和道法的用意,代表二次新生、脱胎换骨。儒家也以莲花做为品德与美丽的代表形象(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在宋代文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载有《方敷文请升堂举那吒太子因缘》,“骨肉都还父母了,不知那个是那咤。一毛头上翻身转,一一毛头浑不差。”可见至晚在宋代便有了哪吒将骨肉还给父母的故事。  《三教搜神大全》中说哪吒是被父逼死后,释尊之佛知他乃大罗神仙降世降魔,命不该绝,从而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再次复生。《西游记》中则说哪吒被李靖逼死后,灵魂飞往西天极乐世界,佛祖正在与众菩萨讲经,听见哪吒鬼魂求救,后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用复活术起死回生,赐予神力,哪吒遂法降九十六洞妖魔。

      哪吒伏龙

      《封神演义》一书的作者,把复活哪吒之人由世尊改成太乙真人,并在诗词中表达太乙真人的妙法无边,但是造身材料之中去掉了“莲藕”,只留下“莲花”、“荷叶”两种必须品,并多了一颗“金丹”。

      【原文所写——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儿:“把五莲池中莲花摘二枝,荷叶摘三个来。”童子忙忙取了荷叶、莲花,放于地下。真人将花勒下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莲里一推”】。

      所以说封神一书中的哪吒,并不是“莲藕化身”,而是一个“纯莲花化身”的先天圣人,因此作者称赞他为“历代圣人我第一”。其次,在封神一书之中,西方二圣也是莲花化身,所以哪吒的结局为“肉身成圣”,和莲花化身也有一定的关系,既然书中把哪吒定义为肉身成圣,说明莲花化身拥有独特的圣品本质,加上灵珠子的神秘法门,哪吒的身体就是一个超神级的至宝,因此《封神演义》的概念则是“仙道胜于神道”。

      哪吒自尽之目的,是舍身取义为救父母,这是实打实的孝行,不是李靖所逼,也不是龙王所逼,而是自愿为之。这是《封神演义》的设定,哪吒听说四海龙王求天帝做主,拿下了自己的父母,他一人行事一人当,为了不连累双亲,于是哭求师父去救父母,经过太乙真人的指点,哪吒便去剔骨削肉,以此渡劫,将肉身还给父母,宁死也不愿意受到天庭的处置。

      虽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该毁伤,但哪吒的本意是出于“孝道”,为了舍己救人才会如此,此行为是针对孝方。如果哪吒不这么做,其父母就会替自己而死,利用“至亲”做替死鬼,这才是真正的不孝行为,但是哪吒做到了“自我牺牲”的承担行为,这种舍命救亲的作为完全就是大孝之举。若有孝子也遇到此事,面对父母的性命之忧,这种行为无一是多数人的选择,这也是进退两难的唯一权宜之计。东海龙王也亲口承认哪吒有孝心,不惜粉身碎骨,以死报孝,敢于舍命挽救父母的精神,是哪吒的典范之作,同时还是敢挑战孝道的恩怨分明者。与别人不同,哪吒却可以为了保全父母,而选择以最残忍的方式自我了结,用古代最不孝的方式 诠释了自己的孝道,在那个时代可谓绝无仅有,这也是前期哪吒身上最大的魅力所在(但很多读者都无法理解这样的设定)。

      早在佛经中就有其拆骨肉还父母一说,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的记载,亦见于宋代佛经《景德传灯录》卷25、《五灯会元》卷2,即哪吒成为莲花身这一故事最先来自佛教经籍。《西游记》一书亦有此说,非封神一书独有,这是封神作者为了对应传统的哪吒故事,从而沿用的一段老设定,并非因果论。后这一情节被影视引用为带孝壮举。同时,封神作者也为哪吒的自杀打下了一个伏笔:由于复活之后是莲花化身,没有灵魂,有了免疫体质,一切摄魂、瘟疫、精神之流的攻击 都能够轻松抵御,经常在战场上不战自胜。因为是死过一次的人,性格更加顽皮狂妄、放荡不羁,战场上打仗还经常笑话敌人,不仅毒舌,且战斗手段越发凶狠,成了一个称雄军队的嗜血战士,最终步入成圣境界,过上美好生活,这也是哪吒因祸得福、尽孝之举换来的福缘利益。

      封神一书中,多次记载 哪吒复活之后,因为全身是由莲花组成,没有三魂七魄,支配他身体的则是本体“灵珠子”。

      《封神演义》34回——云【哪吒乃莲花化身,浑身俱是莲花,哪里有三魂七魄,故此不得叫下轮来。】

      《封神演义》79回——云【法戒曰:“不妨,是我误用此宝。他原来是灵珠子化身,原无魂魄,焉能擒他。”】

      《封神演义》80回——云【龙安吉不知哪吒是莲花化身,原无魂魄,焉能落下轮来。】

      《封神演义》85回——云【若论哪吒要往旛下来,他也来得;他是莲花化身,却无魂魄,如何来不得。】

      哪吒为了保家卫国,做好了“随时牺牲”自己的准备,即为“忠义之举”,而为了保全父母,敢于牺牲自己,即为“大孝之举”,相信多数人都会把“孝”放在第一位,换小爱舍大爱。哪吒既有做到孝顺一面,也有做到反抗一面,表现出了敢爱敢恨的行为,即使是哪吒 小时候调皮 闯过祸,但是他长大后 反抗暴政、保周灭商,推翻恶君,为解救天下黎民尽心尽力,那他就是英雄。

      哪吒闹海

      ●与父为敌——勇于反抗父权是哪吒第三典型,父慈子孝(父要慈子才孝),养不教,父之过,所谓“父不正子奔他乡”;哪吒出生在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太乙真人指责李靖心量窄小,难怪哪吒追着李靖打,于是后人习惯性地将他定位为是一个敢于与父权抗衡的形象代表,打破了一味愚孝思想,哪吒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的一个反父权的神话人物,是一个敢痛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谬论的神灵,打击了儒家孝道的思想。但他的叛逆是重生之后才有的,而且是小说作者赋予的,哪吒在民间形象一直都是孝顺之神。其最初的源头,来自佛教的敦煌壁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咤太子会》,上绘那咤太子冲毗沙门天王举起了宝剑,因为天王赴会迟到。北宋作者苏辙参考了这个壁画,从而编写出一首《那咤诗》,并进行添油加醋的描述。诗中说:“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宝塔从最初的由那吒捧持 变成了毗沙门天王亲自托举。从诗意来看,那咤和其父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宝塔则是佛祖赐给天王,用来对付哪吒的,也就是向哪吒套近乎,因此平息了水火不容的关系。

      道教中,关于哪吒和父亲闹矛盾的记载,可见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道家经典《三教搜神大全》卷七的《那吒太子》一篇。根据元代作者的刻本《搜神广记》中说哪吒是因为打死了魔头石矶,为天下除害,其父李靖生怕众魔兵来报复,于是企图逼死哪吒,并交给群魔,哪吒很生气,见父亲胆小,又如此绝情,所以自杀断绝父子关系,释尊使哪吒复活,并传他一身降魔法力,但并没有杀父之说。

      哪吒降龙(80张)

      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中则说哪吒依照太乙真人的办法自戕,之后太乙真人又让哪吒鬼魂托梦给母亲建行宫,以借香火和庙中金身还阳。但最后行宫计划被李靖破坏,太乙真人因此采用莲花化身,使哪吒立刻复活,又送他作战兵器。由于李靖的亵渎,记仇的哪吒性情大变,去追杀李靖,李靖打不过哪吒,狼狈逃命,最后被燃灯道人所救,赠给李靖一座金塔,将哪吒困住焚烧,才促使父子二人和解。从抽龙筋想给父亲做腰带的行为来看,恰恰证明了哪吒很有孝心,可见此时他还是孝敬自己父亲。之后更是为了平父母之忧,闯天界教训东海龙王,强力阻止对方告状,以免失去双亲。哪吒痛恨李靖,是从毁庙开始,骨肉还于父母之后,第二次生命是太乙真人给的,此时只有师父最大。伐纣时期的哪吒,已经真真正正做到忠孝两全,而且重情重义,对待家人、战友、武王的感情都颇有人情味,刚拥有了三头八臂就迫不及待的在父亲面前展示;这个时候的哪吒战力已经远超李靖,他九龙神火罩的威力相当于增强版的玲珑塔,又有众多法宝在身,一旦法身火力全开,李靖势单力薄 根本不是对手,但此时的哪吒已不再记仇。就算是以前追杀李靖的哪吒,甚至都没有祭出过一次乾坤圈,只是简单的比武较量,教训李靖出一口气而已,口头上声称要杀李靖 实为逞口舌之快的气话。

      《西游记》中则说哪吒因闹海抽龙筋,李天王知道后怕有后患,想除掉哪吒,于是逼他刮肉剔骨,哪吒也因此对李靖恨之入骨。重生后,哪吒想手刃李靖,以报复昔日剔骨之仇,李靖不敌哪吒,也向如来佛祖求救,求得一座玲珑如意黄金塔,这个佛塔的外观每层都有雕刻如来佛像。因佛祖出面说合,使哪吒认佛为父,如来佛收哪吒做义子,见塔如同见到佛祖本身,所以“解释了冤仇”,勉强与李靖消除了怨恨。在西游一书里,如来佛祖是帮哪吒塑成了莲藕身、起死回生的救命恩人。因为他视佛祖为义父才不敢冒犯父威,也就是说,佛祖是哪吒的再生父母,哪吒是看在佛祖的份上,才肯罢手,与天王止戈。虽然李靖成为天庭元勋,但还是惧怕哪吒,不敢把手中宝塔放下。一次李靖忘记托塔,见孙悟空上天宫告御状,持刀要砍孙悟空,哪吒只是用斩妖剑挡了一下,就将李天王吓得赶紧去拿塔,以为哪吒要杀他。而哪吒的本意是为了告诉父王:“你以前确实收过一个干女儿。” (《西游记》无底洞那段,提到了哪吒的身世)。这一段典故的原型上取自宋代一首《那咤诗》中的“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的关系,但这里也并没有“灭父”一说,“灭父未遂”的设定是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首创。西游一书中的哪吒是心甘情愿饶了李靖,而封神一书中的哪吒则是被强迫原谅李靖。

      哪吒

      中国神魔小说言及哪吒找父亲复仇的,除《封神演义》外,只有《西游记》。而且都是发生在哪吒复活之后、换了另一个身体 才做出的事情。《西游记》一书中 哪吒刚复活不久,先是去降伏了九十六个妖魔,然后才去追杀李靖。《封神演义》一书之中,则是刚复活后,第一件事情 就是去追杀李靖,而不是先去降妖再说。

      西游一书中,第83回所叙的哪吒故事,与《封神演义》的哪吒“出身传”十分相似。西游中的哪吒复仇仅是个人行为,而如来佛并未支持(封神中则改成了太乙襄助,赐宝传法。《西游》的如来佛扮演的就是《封神》中太乙和燃灯的两角);如来佛的解决方法虽然也是赐塔,但宝塔不是用于囚禁哪吒的监狱,而是外形上“层层有佛”,因而是佛祖的象征,哪吒看到塔 才会“以佛为父,以和为尚”,于是消解了冤仇的因果,也就是说《西游记》描写的李天王之塔不是用来战斗的武器,而是相当于如来的面子,让父子二人能够和平相处。相比《封神演义》对哪吒复仇描写的特异之处在于凸显出同情与谴责,作者还把李天王的宝塔改成了一件可以烧人的武器,从太乙真人对哪吒的支持与调侃:“李靖毁打泥身之事,其实伤心”。之后太乙又在哪吒面前指责李靖:“翠屏山之事,你也不该心量窄小”,从而“两次”激发哪吒内心的仇恨,哪吒也对师父表示自己一定要去报仇雪恨,否则绝不干休,面对报仇心切的徒弟,太乙真人再传法宝;为了让哪吒发泄脾气(太乙其实也想教训李靖),二话不说就传他火尖枪,怕李靖跑了,传他风火轮,怕木吒来碍事,传他金砖。且李靖被哪吒追着打时,竟有了自尽未遂之举,当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太乙又暗中请来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二仙强行阻止,并加以劝架和调解。但是在太乙真人和文殊天尊下棋之时,太乙又借机放纵哪吒再次去追杀李靖(太乙真人爱徒心切在《封神演义》中是出了名的)。这一系列事件中,李靖全家人都登场了,而且在家庭矛盾中有重复例子,有打人的,有被打的,各个性情活跃,且哪吒被师伯派兄长家法伺候之后竟声称“谢打了”的幽默言论。

      《封神演义》一书让哪吒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复仇大戏,这一段哪吒找父亲复仇,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近8000字,中间曲折反复。特别是对哪吒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详尽。最后,哪吒是在“金塔”的威胁下,不得已而妥协。显然《封神演义》一书的立场是支持哪吒的行为,这不仅从太乙真人为哪吒准备“复仇法宝”、“传授武艺神通”可以看出;而且也从作者描写李靖狼狈与绝望状况的笔墨中流露出来。特别是在哪吒出发复仇之际,作者的赞语中竟有“历代圣人为第一”的奇特评价,从哪吒的其他判诗中亦有类似风采。《西游记》的设定中,哪吒是因为李靖要杀他,所以他才要杀李靖。而李靖的杀念动机,则仅仅是因为“哪吒在海里洗澡,捉了蛟龙抽筋做绦子”。西游所写的哪吒,闹海只是单纯的故意闯祸,动机目的为闹事,而且还是闯入深海踏倒水晶宫。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因为天气酷热难耐,路过一条小河,单纯地想顺便洗个澡纳凉而已,没有其他目的,因为此河是人间的,哪吒不知此河通往东海,也不清楚法宝的威力会如此巨大,能波及到遥远且深不可测的东海,从而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闹剧。

      这一角色较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写闹海杀龙、以及削肉剔骨时,表现出奇特的反抗行为。他或具孝义,或具叛逆,或能随意,或能中立等,性格多面向,较为全能性,具有丰富的情感变化,可爱与威武兼具,拥有多面魅力。身上带有强烈的斗争意识,敢于挑战亲情、王权、友情的精神,这种特殊个性显得独特无比,甚至能从中感受到革命化的宿命色彩。

      ●与石妖为敌——大抵在南宋时期,哪吒开始被道教吸收,最初的记录为道经《夷坚志》中程法师以“哪吒火球咒”击杀了外形如同黑钟的“石精”的故事,此时还只是民间传说的程度。

      莲花童子 哪吒

      到了元末明初的神谱《三教搜神大全》之中,作者在写“哪吒太子”篇的故事时,提到了一个女魔头“石记(石矶)娘娘”,即诸魔领袖(天下群魔的首领),哪吒则是天庭的降魔之神转世,生为诛魔。起因是哪吒用如来的神弓无意射杀石记娘娘之子,石记发兵大战,哪吒毫不惧怕,于西方迎战,用父坛上的降魔杵打死了石记娘娘,又为人间除了一害,而李靖害怕魔头之死会引发众魔来找自己报仇,怕连累才逼哪吒自我了断,世尊(如来)将哪吒复活,并增强他的法力,之后哪吒大杀四方,打遍天下魔王,把石记娘娘手下的众多妖邪全都降伏,最终除魔务尽、荡平妖界。元代初期的杂剧记载《西游记》《锁魔镜》等文献之中,也都记载哪吒降伏众多妖魔鬼怪、保护世人的传奇事迹,与《三教搜神大全》的记载相匹配,可知哪吒身为“少年英雄”的形象设定早有存在,是为了降魔而生凡。而石矶娘娘的初设 则是一个十足的魔头,可见石矶身为反派的形象是一个自古原有的设定。《封神演义》中的石矶则是一个洗白版本。

      明代后期的《封神演义》小说中,作者把“石记娘娘”改称“石矶娘娘”,并改成了住在“白骨洞”的一个石头成精的道人,“诸魔领袖”的魔头身份 也被作者一笔无视,成了龙套工具人,石记之子也改成了石矶的童子“碧云”,如来弓也改名“乾坤弓”,哪吒杀石记也改成哪吒之师杀石矶,杀死石记的武器 也从降魔杵变成了九龙神火罩。起因是哪吒在陈塘关城楼上散心时,发现乾坤弓,本意是想练弓,以便将来伐纣杀敌,但不知此弓是远古神物,并非普通弓箭,于是向自家天上射出一支震天箭,却无意把相隔千里的白骨洞童子射死,石矶找哪吒算账,为了铲除石矶 送上封神榜,哪吒打坏她的彩云童子,后将石矶引到乾元山,让太乙真人用三昧真火解决了石矶,并引出一件叫“九龙神火罩”的新法宝,为哪吒的全新装备埋下伏笔。之后太乙真人还把石矶夺走的乾坤圈、混天绫取回,又送给了复活后的哪吒。作者的理由是:封神一战,石矶榜上有名,合该身殒。而更早的《三教搜神大全》之中记载的“魔头石矶”,则是在哪吒的诛杀名单之内,是因为石矶率众魔为祸人间,哪吒的出生,就是为了除掉魔头石矶。相反,《封神演义》一书在取材时,篡改了 石矶是魔头的原设,在两本书中 同样都是哪吒执行过程,除了原因不同,杀石矶的人物和武器不一样,人物实力不同之外。此外,石矶事件是阐截二教矛盾的最早开端。

      总之在封神的体系之中,哪吒最典型的著名故事就是小时候闹海,杀了夜叉和敖丙,还抽了敖丙的筋,无视王权,在天宫暴打东海龙王,还骂龙王是老泥鳅(这一段事迹是影视作品改拍最多的部分),之后联合师父太乙真人灭除截教死对头石矶娘娘,并自毁骨肉还绝血缘,摆脱凡人皮囊的束缚,重生复活之后更是去暴打李靖,大胆追杀这个曾经是自己父亲的男人,攻打暴君商纣王时又大杀四方,体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与猴相斗——哪吒最早与孙悟空一战的记载,是出自于元代杂剧《西游记戏文》之中,哪吒的战斗力强于孙悟空,个人表现是以三头六臂打退了孙悟空,最后与李靖一起擒拿孙悟空,并亲押回天宫,之后观音菩萨出面说情,才饶了孙悟空,这是哪吒大战孙悟空的最早初设。哪吒不仅是孙悟空最大的对手,同时这里记载的哪吒还是唐僧的十方保官之一。可惜被后人强行削弱,导致现在很多人对哪吒的战斗力有误解,殊不知哪吒是第一个打败孙悟空的角色。

      哪吒

      到了元代末期的神谱《三教搜神大全》之中的哪吒故事,作者只写了简单的一句:“击赤猴”。

      到了明代中期的《西游记》小说中,作者为了突显作为主角的孙悟空,刻意把哪吒写输,改成了被孙悟空打走,将哪吒这个胜利者的身份剥夺,以此衬托孙悟空这个妖王,且一共交手两次,均被身外身所败。哪吒是孙悟空出师以来,第一个遇到的强劲对手(书云: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火德星君曾自愧法力远不如哪吒,他出道时 曾为降伏九十六洞妖魔的狠人,号称三坛海会大神,从小神通广大,又随身拥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等六件降妖神器在身,立下了卓越的降魔功勋。深受玉帝器重,属于天庭军神中的高官大将,司掌天地海三军尊位;其实力非常强大,在天庭中属于佼佼者,所以才能够在玉帝的身边护驾。其攻击手段生猛干脆且夸张,独自大战孙悟空三十回合平手,久斗不落下风,开场就直接大招猛攻,兵器雨对轰僵持了三十回合,虽然最后被偷袭而惜败,但战斗力仍旧是强悍的中上水平,同时又体现孙悟空的胜之不武,一方面是作者为了保住巨灵神,哪吒若赢,巨灵便死。

      初次首战孙悟空时,就逼得孙悟空使出三个神通(三头六臂+兵器雨+身外身),战到好处,孙悟空也惊讶的表示哪吒手段好生厉害,不敢轻敌,于是也变化面对,除了对轰五五开、逼急孙悟空之外,其降魔装备非常强大且豪华,为了不被挨砍,孙悟空全力以金箍棒 防御住了他的进攻,哪吒把兵器越变越多,孙悟空也把棒子变多格挡并还击,打得各洞妖王都闭户,遍山鬼怪尽藏头(这一场战斗在《西游记》中描写的非常震撼,也是全书少有的精彩片段之一)。双方都是各自使出相同的招式抗衡,三十回合后被孙悟空的一个分身迷惑,真身卖了个破绽,抽冷子一下打到正在作法的哪吒左膊上,吃痛不能负战,哪吒是少数让孙悟空一次性使出三个神通才击败的角色。在这第一战里,孙悟空没使用阴招之前,双方是不相上下的持平状态。

      第二战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御酒、仙丹等物,法术大涨,哪吒和五大天王联手围殴孙悟空,相持一日至天晚,最后因体力不支,均被它千百个分身一起打退。哪吒为孙悟空少数认可的天界强者之一,因此在取经路上搬的最多次救兵也是哪吒,可见它对哪吒实力的认同与信任。在李天王准备使用照妖镜之前,更是一剑斩下千丈高的牛魔王本相头颅,骑在牛背上连砍了数次牛头,逼降铁扇公主,铁扇公主跪地求饶时,还特意称呼哪吒为“菩萨”。

      到了明代末期《封神演义》小说中,在武王兵伐孟津时,遭逢梅山七怪一战,七怪之中以猿猴精“袁洪”为首,哪吒与袁洪正面交锋时,变成三头八臂,祭出九龙神火罩,将袁洪连人带马罩住焚烧,难敌神火罩的袁洪立马变化逃离,另外蜈蚣精吴龙、蟒蛇精常昊也被罩得化作妖风而逃,袁洪一旁观战时见识了哪吒的手段,并称赞哪吒的法宝很厉害。

      ●降伏牛魔王——哪吒降伏牛魔王的设定,早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之前就已有记载。  《三教搜神大全》中提到哪吒降伏的众多魔王之中的第一个就是牛魔王。而在更早的元代杂剧《三太子大闹黑风山》之中,牛魔王就算是在二郎神赵昱的主场,也是被哪吒降伏的,而且是百分百被哪吒压制。《西游记》则改成哪吒剑砍牛魔王,和李天王联手擒拿。

      综上所述,《封神演义》《西游记》两本小说 所取材的哪吒,几乎都是包含了前者《三教搜神大全》中的哪吒许多相似设定。比如前世是大罗仙,对应的是《封神》中的“前世灵珠子”。转世后 刚出生七天,就能空手打死“九条龙”外加一个“龙王”(在天宫动手),对应的是《封神》中七年后“杀龙太子”、“在天宫打龙王”的一幕(改用武器)。“不需要武器战斗”、“脚踏水晶宫”、“婴儿时期下东海洗澡”,对应的是《西游》中“刚出生三天不用武器就去东海洗澡 踏水晶宫”的一幕。“击赤猴”对应的是《西游》中大战孙悟空的一幕,其次对应《封神》中与袁洪相斗的一幕。“射杀妖子”、“一杵打死魔头石记”,对应的是《封神》中“射杀童子”、“斗石矶(杀石矶者改用太乙)”的一幕。三头九眼八臂的天生自带技能,对应的是《封神》中喝酒食枣所得的三头八臂。降伏的众妖魔之中还有一个牛魔王,对应的是《西游》中“降伏九十六洞妖魔”,“击败并降伏牛魔王”的一幕等。

      ●小孩外形——哪吒身为“小孩神仙”的形象早在宋元朝代就已成形,众多记载中都是一个小正太、或小鲜肉的外表。宋代有一副敦煌壁画上,毗沙门天王右侧身后的夜叉手上就站着一个小孩造型的那吒形象,此时还只是佛教原型的状态。元代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看到李天王和哪吒率领天兵包围花果山,吓得直接躲起来。之后看到哪吒一个小孩儿跑来叫阵,就出来单挑,随口嘲讽一句。不料哪吒虽然是个小孩,但武功法力非常厉害,具有欺骗性的外表,哪吒反嘲讽,并打走孙悟空。作者对哪吒的外形描述——三(髟差)髻上尽滴真珠、四妆带上金箱玛瑙。妖怪称呼哪吒为“黄口孺子”和“小哥哥”,说明哪吒是萌正太或美少年。各种哪吒形象

      元末明初的神谱《三教搜神大全》之中,卷七有一张哪吒的画像,也是小孩子的模样,由元朝人所画,身穿战袍、战靴,手持长枪、绣球。

      而明朝的《西游记》小说中,也是小孩外表,在第四回 哪吒首次出场,作者对于哪吒的颜值评价更为高赞——【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意指 发型是两个髻,头后披散着长发)。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指 清秀可见的神颜,五官结构极好)。诚为天上麒麟子(指贵族出身,身价高贵),果是烟霞彩凤仙(指仙气十足,气质如同天仙)。龙种自然非俗相(指虎父无犬子,容颜当然好),妙龄端不类尘凡(指 青春不老,颜值不因岁月而衰)。身带六般神器械(身上带着六件神器),飞腾变化广无边(变化无穷无边)。】——说明《西游记》中,哪吒是一个穿着战甲的小童子,而且外貌长得俊美帅气,孙悟空见了他,就亲口称呼他为“小哥”(小哥哥)、“小太子”。

      《哪吒闹海》哪吒出生

      在西游后文(第51回),作者第二次介绍哪吒时,写的是——【那小童男 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白皮肤 圆脸),朱唇方口露银牙(唇红齿白)。眼光掣电睛珠暴(眼神犀利),额阔凝霞发髻髽(梳两个抓髻)。绣带舞风飞彩焰(衣上的飘带有焰纹),锦袍映日放金花(战袍上有闪烁的金花)。环涤灼灼攀心境(服装光泽亮眼倾心),宝甲辉辉衬战靴(战甲和战靴涌现霸气)。身小声洪多壮丽(身材娇小声音洪亮),三天护教恶哪吒(三界凶狠护法神的外形)。】《西游记》中的哪吒是一个可爱但个性“忿怒”的小孩童。

      西游作者为哪吒增添的外貌描写,比其他书载更加详细,以上内容说明哪吒具有明显的“孩童”特征,西游作者说哪吒是一个“童男”、“身小”、“妙龄”、“玉面娇容”的形容。所以孙悟空便调侃他:“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岁数太年轻)。而且身穿“锦袍”、“宝甲”、“战靴”;就是说哪吒不仅长得帅气,身材也健壮,同时穿的很威武霸气,而且还是一个可爱的男童,为清妍秀丽、精壮英勇、法力高强、聪颖早慧、超凡脱俗的形象;其全副武装、战袍护甲洋洋披挂,这身打扮包裹得严严实实,显得正面而积极,符合当时中国人对少年英雄的审美。

      同是明朝的小说《南游记》中,没有具体细写哪吒的年纪和长相,但相比于其他的明代小说写哪吒,除了身穿战甲,包裹得严严实实之外,这本书里的哪吒上阵时,是骑着一匹红鬃战马(天马)。西、南游记,都没说哪吒戴头盔。虽然《南游记》的形象是一笔带过,却可从书中的描述 看出有一股英武不凡的神将气质,而且还是骑马的骑兵,并非脚踩风火轮,实隐隐的武神之像。更早期的哪吒,也是穿很多衣服,比如《三太子大闹黑风山》的文献杂剧里,哪吒是戴一顶“铃杵冠”,穿一件蟒衣战袍,还加一件坎肩。但是到了后期文献的记载中,哪吒的衣服越穿越少,其他的古代作者不但扒走了他的盔甲,甚至连肚兜都没有穿。

      电影《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明朝后期的《封神演义》小说中,这名作者描写的哪吒,是儿童和少年的结合体,初期是一个七岁小孩,面如傅粉(指小白脸),唇若涂脂(嘴唇如同涂了朱红的口脂),7岁时已“身长六尺”。但这段时候,书上倒没有说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也没有“肚兜”一类的字眼存在,但绝对不会光着身子,特别还是大户人家的纨绔少爷公子。在河边洗澡、闹龙宫桥段时,提到他“脱了衣裳”,可见哪吒当时身穿一件夏日清凉服饰,但并不是肚兜,却可看似肚兜。作者描绘的一些服装风格与其身所处的明代相当。莲花化身之后,哪吒同样是“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指犀利有神的明亮双眼)。后文写他“昂昂眉宇”(硬挺的眉毛)、“提枪威武”(神态动作威风)。不仅十分俊俏英气、白白净净,而且“身高一丈六尺”,已经被太乙真人塑造成一个高大的“成年人”体型,而且比他的战友黄天化还要高出一倍(黄天化只有九尺),若按照现代的尺寸换算,哪吒的身高将近“五米”,就算是按照古代的算法,哪吒至少也有三米多高。

      封神一书中,哪吒复活后的衣着打扮是:“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也就是说,《封神演义》中记载的哪吒不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而是一个帅小伙,而且“个子”高的十分夸张,长着白嫩的娃娃脸,穿的还是虎龙图纹的水合色道袍,并不是莲花衣,也不是莲花披肩,但多少都有一点莲花的特征,而且穿的并不多,打仗时没有穿盔甲,没戴头盔,没有光脚,也不扎丸子头,为明朝装束的扮相。除了复活后的身高,和七岁时的模样差别不大,因为他在找李靖复仇时,自家的家将还能认出他来,说明重生后的变化不是特别大(原文记载:外面有三公子脚踏风火二轮,手提火尖枪)。在伐纣时期,西岐的周将亦称他为“道童”,而不是称他“大汉”或“大个子”,所以说哪吒在《封神演义》中记载的身高,在那个时代 是一个正常的少年体型,虽然 哪吒长的高大,可却不足为奇。身穿虎龙纹的水合袍突出仙风道骨,充满了道童感和军官感。

      《哪吒传奇》中的哪吒形象

      伐纣后期时,哪吒拥有了三头八臂之能,在法身的状态下,他是“蓝面獠牙”、“发似朱砂”的凶恶外表,但那个只是法身的样子,变回本来面目后,依旧是那个“面如傅粉”的少年。刚见形象巨变的状态时,就连自己也惊讶不已,众人和李靖第一眼也没认出他来,周军将士称:“外面有一个三头八臂的将官”。当切换回本相后,手上的众多武器也会随之隐匿于身。

      清代小说《车王曲府本封神榜》提到的哪吒形象:“亚赛仙子降临凡”、“十四五岁美少年”等。清朝有人附绘《封神真形图》中的娃娃神仙哪吒,为小武神的形像,属于年画风格;其中童子身,即《西游记》中的小孩形象,亦即《三教搜神大全》中的小孩画像外形,俱为降魔之神。起初的原型具有“外凶内吉”的特征,唐代佛教书籍里描述那吒太子“以恶眼见四方”,外表威严,身材高大。元末罗贯中写的《三遂平妖传》中,说那吒“三个头似三座青山,六支胳膊似六条峻岭,一开口,血泼泼露出四个獠牙”。可见哪吒的原型是一个很威猛庞大的存在,佛教汉化以后,他才成为一个美少年。《西游记》一书的描述:“恶哪吒前部先锋”、“三天护教恶哪吒”一词中,也带有凶猛的佛教神影子,保留了佛教版哪吒的脾性愈发“忿怒”,此时的哪吒一家还与如来佛有交集,其出身仍然保留了一些深厚的佛教意思。

      ●多头多手——哪吒的法身形象中,有“三头六臂”一说,还有“三头八臂”一说,都是哪吒的天赋神通,属于战斗绝技,一种能改变身体的法术,使肢体部位变多,最早是佛门法相,来源于佛教的金刚像。二词都寓意为神通广大,形容能力格外强大之意。两句成语在神话中是指字面意思,即三个脑袋、六条/八条胳膊;其中六臂最为著名,八臂较为冷门,正面有一双手用于胸前合掌行礼。三头对应三教与三界,用于眼观六路,各看一方,以防止群敌围攻。六臂对应六道,用于一敌六方,手持六件武器攻击敌人。八臂对应八卦,用于一战八方,手持八件武器进攻。哪吒“六臂”和“八臂”两种法相 都记载于不同的古籍里,如《西游记》之类的文献都是“六臂”  ,《封神演义》《三教搜神》一类文献则是“八臂”。「八臂哪吒」之说在《水浒传》中也有典故。

      哪吒闹海降龙

      哪吒六臂和八臂之说,早在唐宋朝代的诸多佛经中已有记载,如原型的“六臂那吒太子”,还有“八臂鬼王”之称。宋朝的《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景德传灯录》等书里出现了许多用「六臂」与「八臂」形容哪吒的禅语,具体源于何处已经不能考究,只能说是佛教护法神的常见造型。这也造成了后世哪吒形象的混乱,六臂与八臂说法不一,《水浒传》便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矛盾,“八臂哪吒”为项充的外号,但武松却又说哪吒的模样是三头六臂,虽然项充没有哪吒的神通,却有近似哪吒的神态。西游文献没有提及哪吒三头六臂的来历,不确定为自悟还是学悟。

      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云:“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严录》卷九云:“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等;几乎在哪吒出现三头六臂的同时,“八臂那吒”的记载也随之诞生。比如《五灯会元》中就写道:“赤脚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释道宁偈:“几回抛向众人前,八臂那吒提不起。”——可见,把哪吒太子定型为“六臂”或“八臂”,都是唐代与宋代佛教禅宗的独特设定,俱为天赋神技,元代时才被道教和民间信仰所采信。而三头六臂或八臂正是佛教用来比喻佛法无边而编纂的词汇,最先并不是用来专指某一个角色的技能,而是形容佛教护法神这个群体。而这种奇特的造像,更能体现出哪吒作为护法战神的显赫神威,他每只手上都是各自持有一件降妖除魔的神器,护佑着天下苍生,法力更是成指数倍的上升,在婆罗门的教派之中,就是认为手臂越多,拥有的神力也就越强。那咤俱伐罗这个神明在中国化后衍生出了哪吒这一神话形象,诸多古代文学家都将哪吒写入自己创作的作品,参照原型的造型,间接衍生出了八臂哪吒和六臂哪吒。很多人皆以为哪吒只有三头六臂,实际上很多早期记载中大部分都是八臂,之后又延伸到了道家书籍。

      在元末《三教搜神大全》中,八臂是哪吒的先天神技,且生有九目。道经《道法会元》之中称哪吒是三头九目之相。  《封神演义》一书中,八臂则是哪吒于伐纣后期所获的战斗神术,食饮仙枣而成。来历描写更为详细——太乙真人给哪吒敬酒三杯,并取三枚神枣给其连酒吞下,哪吒刚离山,火枣刚好消化,其肩膀一阵噼啪乱响,如同鞭炮一般,身上突然再长出六只手臂,随后额外长出两个脑袋,且变成一副红发蓝身、獠牙露嘴的形态(即为佛教金刚的特征,封神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蓝面獠牙),哪吒返回山上询问师父时,太乙真人恭贺哪吒法力大增,各手握持拿满兵器,并传他法身的隐现术,把身一摇,既可以变回正常人之形,显示出自己原本的真容,也可再现法身,可收可显的如意变换,多余的武器都会随之隐藏,战斗时才会使用,以一敌众。

      清代时,北京民间流传有“八臂哪吒城”的传说,第一个将八臂哪吒城这个故事讲述完整的书籍,是在1957年发行的《北京的传说》,作者是金受申。在后来诸多的“八臂哪吒城”的版本中,基本情节都是参照这本书的情节加以叙述,比如《大运河传奇·降龙伏海》一书中刻画的八臂哪吒镇压孽龙的故事。

      哪吒三头六臂

      ●一身武器——哪吒拥有诸多的武器装备,体现出他是一个移动的军火库,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封神演义》小说中的“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火尖枪”这四件传统武器;较为冷门的有如“金砖”、“九龙神火罩”、“阴阳剑”等。《西游记》中的“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等六件武器,故名思议就是降妖除魔的一件套装,《西游记》是唯一的一部写哪吒以剑作为主攻武器的小说。不太出名的有如元杂剧《锁魔镜》中的“火星剑”。  《南游记》小说中的“九节铜鞭”等。可见,哪吒的很多武器中,都带有“火”字,就和哪吒的火爆脾气一样,所谓性如烈火,这也是哪吒身为火系神仙的原因之一。哪吒的武器是从少变多的历程,在宋代佛经中,哪吒最初的兵器只有一把“戟”,因为是夜叉神明的象征,逐步形成了三叉戟,后来又有了宝剑、降魔杵、棍棒等持物,为佛教护法神的标配性装备。

      到了一些元杂剧中,哪吒的武器开始逐步增多,刀枪剑戟样样俱全,并且都有一个独特的“绣球”法宝,这个绣球并非给自己招亲所用,而是一个火属性的流星锤,状如灯笼,系着一些飘带,与春节时舞狮的绣球相似(“狮子抢绣球”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及新年民俗)  ,哪吒的绣球不仅能变成火球打人,里面还封印着十六个大妖王头目,包括一群瘟神和鬼兵,都是被哪吒降伏后,成为了他的手下,装在绣球之中为自己所用,可随时随地召唤出来作战,为便携式军队,同时还是一种可以入内疗伤的空间系法宝(口袋妖怪 精灵球的创始人),在明代小说《南游记》中就有这种描述。  《西游记》中的绣球可变成百千万亿件攻击妖魔。到了最后一本描写哪吒的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绣球的武器设定被该作者抛弃,改成了包住哪吒自己的肉球。这个绣球最初本是哪吒最主要的传统法宝,出现在很多描写哪吒故事的古籍中,记载于古代的佛经、宋元代的杂剧、明清朝的小说等作品,同时也是哪吒所有法宝之中最为另类的武器,虽然原型是舞狮子的绣球,但从没有记载说过哪吒用绣球对付狮子的古籍。

      法宝神器

      三头六臂:哪吒法身之一;变成三个脑袋六条手臂,并手持六件兵器攻击敌人,神通广大法力高强。

      《西游记》原著描写:第4回——“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三头六臂惊天地,狠忿哪吒鬼神愁。

      三头八臂:由太乙真人所传,变成三个脑袋和八条手臂,哪吒食用师傅赠的三枚火枣子又饮琼浆玉液所得的法相,能同时使用八种神器攻击敌人,威力无穷,比三头六臂强的多。

      《封神演义》原著描写:第76回——“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诗曰:琼浆三盏透三关,火枣频添壮士颜。八臂已成神妙术,三头莫作等闲看。须臾变化超凡圣,顷刻风雷任往还。不是西岐多异士,只因天意恶奸谗。

      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63回:子牙无计可施,命众门人:“借三昧真火烧这妖物!”旁有哪吒、金木二吒、雷震子、黄天化、韦护,运动三昧真火焚之。

      《夷坚三志》:火毯咒、印诀罡步

      身强力壮

      《封神演义》第13回:拉开轩辕神箭。14回:“哪吒力大无穷,三五合把李靖杀的马仰人翻,力尽筋输,汗流脊背。”

      变化之术

      《西游记》第4回:“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第51回:“小儿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善能变化,随身有降妖兵器,须教他先去出阵。”

      兵器多数变

      《西游记》第4回:“把那六件兵器多数变,百千万亿照头丢;那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空中似雨点流星。”

      此术由哪吒施展,乃千变万化之法的兵器雨,把六大兵器变成千万件攻击敌人(万剑诀、万刀诀……兵器分化术)

      哪吒76回: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此法用于控制三头八臂,可隐可现,随心所变。

      隐身符——《封神演义》第12回:真人以手指在哪吒前胸画了一道符录,分付哪吒:“你到宝德门……如此如此。

      五行遁术——《封神演义》第12回:哪吒出了府门,抓一把土,望空一洒,寂然无影。此是生来根本,借土遁往乾元山来。

      飞天走云——《封神演义》第12回:上天庭;无需依靠风火轮也能腾云驾雾,但速度不比风火轮快。

      哪吒离了乾元山,径往宝德门来。正是天宫异景非凡像,紫雾红云罩碧空。只 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璢璃造就,明晃晃宝鼎妆成。

      收宝之术——《封神演义》第34回:哪吒一见,笑曰:“此物是戮魂幡,何足为奇!”哪吒见数道黑气奔来,哪吒只用手一招,便自接住,往豹皮囊中一塞,大叫曰:“有多少?一搭儿放将来罢!”

      特殊能力:莲花的化身,本身特有之力,哪吒旧身已亡,后用莲花荷叶重造新身,加上起死回生术,以此身而复活,有体无魂而存在,非血肉之躯,具有百毒不侵抗病抗瘟之能,因没有三魂七魄和精血肉体,免疫一切灭魂之术,由于植物体,被肢解也有肢体再生的奇效。

      原文描写:太乙真人用两朵莲花加上三片荷叶,再用金丹摄住哪吒灵魂放入其中,念动起死回生之法将哪吒之魂推入莲荷之中令其复活重生,帮助哪吒恢复身形,外形和人类身体相似,虽然看上去是哪吒,但实际上还是莲花,是不具灵魂的化身,象征着莲花的人性化,不惧任何克害魂魄和病痛影响,代表超凡脱俗出泥不染的神圣至尊高贵之身,永驻青春没有生老病死,方已超越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免去六道轮回生死,脱离万难没一切天数劫道和任何痛苦的仙体;位列仙班永存不灭,香火年年有信仰代代传,连连不断永供不消。(西游原著里形似少年藕身人像。封神原著里身长一丈六尺莲花化身。)

      莲花化身:宿体,魂魄攻击和魔系攻击的克星,《封神演义》第14回记载,哪吒起死回生,身化莲花,能免疫摄魂系、毒害系、精神系无效化,魔抗性高强,全身都是由莲花瓣儿组成。同时哪吒的莲花之身没有肉体凡胎之病,百毒不侵,因不是血肉之躯,没有三魂七魄和阴阳轮回,所以不惧六道生死和摄魂之法,原著里很多人被摄去魂魄而死,而莲花的身体帮哪吒省去不少麻烦,最终成圣功力广大永无生老病死。

      免疫法术:张桂芳的呼名破魂吐语捉将之术、哼哈二将吸人魂魄的黄气白光、韩升韩变利用万刃车催动地水火风、吕岳的瘟癀毒、余德的痘疹等。

      免疫法宝:殷郊的落魂钟、殷洪的阴阳镜、丘引的头顶红珠、龙安吉的四肢酥、卞吉的幽魂白骨幡、余化的戮魂幡、法戒的妖幡等。

      文中提到,殷郊那个专门爆头的番天印,威力足以劈开一条路,打在哪吒身上,但毫发无损,中了番天印的肢体也没有被打碎,而且一点事都没有,第二天还能正常战斗,可见哪吒躯体之强。

      哪吒又屡次都因祸得福幸运无比,比如自杀得莲花化身,各种勾魂法术免疫;被化血刀重伤,得了三头八臂大法。在很多形象中,哪吒的外表看似小孩子,实乃战神级大人物,无论法力还是武力都具神通广大的战斗之神。

      文学特征

      《封神演义》原著:贵为历代第一圣人,天生丽质 眉清目秀、面如傅粉 唇红齿白、昂昂眉宇 眼运精光 白白胖胖,容颜俊美 清秀童面,形似孩童或少年,仙气逼人;年方七岁长六尺,莲花化身高一丈;发梳护囟门、总角双鬏头、系头绳束发、光着两赤脚、可爱娃娃脸。

      穿戴:身穿红肚兜,脖子戴莲花,腰系荷叶裙,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四肢腕上各套一箍环儿首饰。

      武器:脖戴乾坤圈、身披混天绫、手提火尖枪、足踏风火轮;斜挂豹皮囊、囊中有金砖、双执阴阳剑、暗藏九龙神火罩。

      武学:主练枪法、圈法、剑法等;法宝攻击,还擅使弓箭,空中打架,有时地上打架,属战士的风火轮飞行兵,还能乘风御雾驾云而行。前方打先锋,高扬先锋旗,前排杀敌屡立功。身怀绝技 武力高强 神通广大,具有阐教玉虚所传的法术和法宝。

      法术:太乙真人传授——三首八臂法身、土遁飞天、可隐可现之法、灵符秘诀等,《封神演义》:三头飐飐八臂辉辉;蓝脸赤发现凶恶(第76回有写)

      性格:生来就敢打敢杀、敢做敢为、敢爱敢恨、胆大包天,外柔内刚,叛逆顽皮小童,暴戾刚烈好勇斗狠,血气方刚,孤僻乖张,爱打爱闹,好杀成性(后减),出手见凶屠龙闹海,攻气十足,生死无谓。

      人物详解

      哪吒是中国神话史上足已有千余年流传广大的神仙,在古代文人所创的名著文献等神怪小说中均成为了现如今数代人的信仰,封神伐纣之战中的经典形象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是全书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没有他就不是完整的封神传说。封神作者对于哪吒描写极多,当属全书最有个性和精彩传奇的著名经典人物;让封神故事额外丰富,令哪吒充满主角风度,几乎一出场就有好戏注目,使得这个具有大人物级别的角色深入读者脑海,作为本著的主要角色,现代民间不少影视书籍都以哪吒为主角开创新作,大幅提高哪吒在民众心目中神勇威风的动人形象。从古到今哪吒的大部分故事主要出自于明代古籍的两部神话小说作品《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特别是封神原著的哪吒更为有名;平时常见的形象也都来自于此。

      主要经历:灵珠转世、闹海屠龙、割肉剔骨、托梦建庙、莲花化身、兴周灭纣、打仗杀敌、三首八臂、肉身成圣等等;在封神原作的哪吒闹海经典故事家喻户晓,是贯通全文的主要人物,七大圣者第一人,天命保周灭商的帐前开路先行官之首,亲历一千七百浩劫而圆道果。

      哪吒的经典形象是乾坤圈配混天绫,火尖枪配风火轮;多年来以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名气广大传奇各方,以至人人皆知,引发历代相传诸多感慨嗟叹,不论是小说故事还是神祇信仰都是赫赫威名。

      封神外形:12回记载,哪吒出世,肉球里跳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儿,面如傅粉唇若涂脂,眼运精光白白胖胖,手套金镯腹围红绫,遍体红光金光射目,满地上走。

      第14回:莲花化身——真人将一粒金丹,放於房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叶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待何时?”只听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睛光运,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见师父拜倒在地。

      西游外形:第4回记载: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

      第51回记载: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涤灼灼攀心境,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

      西游记书中的哪吒是身穿战甲、脚穿战靴、身带六样中短型兵器、踏云飞行威风凛凛、形似儿童的披风美少年,而封神原著中则是执枪披绫,身穿道袍的道童样,身材高大唇红脸白,光脚走路踏轮行空的帅小伙。

      性别争议:似女非女,尊称哪吒三太子,太子二字自古以来都是男性称号。

      在古代神话名著中,都把哪吒写作男性,比如在《西游记》原著第4回中,就提到了哪吒是男性,“哪吒三太子”的名号就已经明确交代了他的性别,就连孙悟空也亲口称呼哪吒为“小哥”,然后哪吒也说了自己是三“太子”,在称呼上已经表明了是男性。

      原文记载:第四回——“见哪吒来的勇猛。好太子……孙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泼妖猴!岂不认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

      而《封神演义》原著中,书中也多次提到哪吒是男孩,如在第12回里,其中有一段说到,太乙真人知哪吒已出生,特来恭喜,还称其为“公子”。

      原文描写:“闻得将军生了公子,特来道喜,借令公子一看,不知尊意如何?”李靖闻道人之言,随唤侍儿将公子抱将出来。”

      人物诗词

      《封神演义》主要诗句

      第14回 诗曰:

      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

      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

      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

      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

      第34回 诗曰:

      异宝灵珠落在尘,陈塘关内脱真神。

      九湾河下诛夜叉,怒发抽了小龙筋。

      宝德门前龙王服,二上乾元现化身。

      三追李靖方认父,秘授火尖枪一根。

      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

      金砖到处无遮挡,乾坤圈配混天绫。

      西岐屡战成功绩,立保周朝八百春。

      东进五关为前部,枪展旗开迥绝伦。

      莲花化身无坏体,八臂哪吒到处闻。

      法身法相

      哪吒形象原为“三头六臂”;这是名著《西游记》等多部古籍所载的法术,但在《封神演义》《三教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却是“三头八臂”。

      三头六臂二足的代表人物为哪吒,此法相作为哪吒神通之一;佛经《景德传灯录》有载:“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也载:“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

      《西游》的法身:第4回记载,现出法身的哪吒神勇威武,当他施展三头六臂时,恶狠狠,展现六般兵器,丫丫叉叉变化多端;使出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鬼怪,神通之广大,所用的兵器分别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

      《封神》中的法身:第76回记载,太乙真人赠哪吒三颗火枣和三杯仙酒,然后哪吒得三头八臂之术,返回金光洞,太乙真人说西周各有异能者,哪吒如此不负金光洞里所传,赐哪吒阴阳宝剑两把,并传授九龙神火罩,再加上额外一杆火尖枪,另外还有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共手使八件神兵利器,配八臂三首法身,还传了隐现之术,令此法相可根据心意控制使用,同时施展所有武器。哪吒美哉欢喜,故意不收法身回营炫耀自己,大家不是嫉妒就是羡慕。平时是收起法身状态,战斗时能随心所变,隐现自如所向披靡。每当出战现三首八臂大法,手持八神器双脚踏起风火二轮,蓝面獠牙发似朱砂,丫丫叉叉凶狠恶煞,大显神威英勇无比,能随着武艺的进步而越发强大。而莲花化身还是平常原本的俊美样貌,“面如傅粉 唇红齿白 眼运精光,身高一丈六”。而殷郊的三头六臂是定型法术,永远都是一副丑恶怪物模样,再也变不回原样。

      主要战绩

      《封神演义》

      打死杀死:李艮、敖丙、碧云童子、自己、姚少司、彩云仙子、吉立、邓忠、李奇、庞弘、王虎、王豹、马忠、龙安吉、张奎的马、高兰英、丁策、鲁仁杰。一群商兵,诛仙恶阵和万仙大阵打杀众多截教门人

      总计:杀了17名敌人,烧死一匹马;商兵和截教人数未知

      打伤打败:敖光、彩云童子、李靖、木吒、余化(二次)、韩荣、风林、张桂芳、魔礼青、闻仲、辛环、余庆、邓九公、殷洪、郑伦(二次)、温良、殷郊、羽翼仙、刘环、高继能、丘引、陈奇、法戒、陈庚、余先、卞吉(二次)、张奎(三次)。打跑多名商兵

      总计:32人次

      打退打走:高明、高觉、吴龙(二次)、常昊(二次)、袁洪

      总计:7人次

      败战:石矶娘娘、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王魔、魔礼红、闻仲、赵公明、红沙阵、邓婵玉、土行孙、殷郊、孔宣、余化、戴礼

      总计:14人次

      总结:哪吒在同门中杀敌最多,立功的战绩最高,共一千七百杀戒

      作品文化

      封神演义

      哪吒是《封神演义》里作者着力描绘的神话英雄之一。

      前世贵为阐教之宝灵珠子投胎转世的哪吒乃杀星生辰降世,元始天尊钦点的天命保周灭纣大先锋,乃玉虚座下的三代弟子。太乙送子,神娃下世,姓李名哪吒,诞生于陈塘关,渡劫后被恩师起死回生备受宠爱培养呵护,历经师承的饱经苦难历练和磨练后正式出道下山;成为姜子牙手下猛将,杀场上从没战死,又因天生杀心重,杀敌之多屡次立功,伐纣大战表现出色战绩显赫,西周数一数二之高手。从小杀手出身厉害的狠角色,身经百战多勇少谋、冲锋陷阵过关斩将,越战越强越战越勇,百战百胜功不可没。由一个小顽童锐变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最终完成使命不贪荣华富贵回山修行,结局成了肉身成圣的第一历代圣人。

      在封神故事中的哪吒是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金吒、木吒的三弟,本是镇教之宝灵珠化身;奉阐教元始天尊法旨之令下凡,母亲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物就用剑切开,里面的男婴正是哪吒,他手戴金镯,肚缠红绫,生来就自带两大仙家镇洞法宝出世。满地上走,天生神力,降于凌晨身有一千七百杀劫,后来仙人太乙真人登门道贺,收其为徒取名“哪吒”。七年后,七岁时哪吒在东海边的九湾河中洗澡,用混天绫翻江搅海,连河带海闹动龙宫,还用乾坤圈把巡海夜叉砸的头破血流而死,又与东海龙王的三龙子敖丙起冲突,不但将对方也打死,还抽了龙筋当做腰带想送给李靖。

      因打杀夜叉龙子,东海龙王上天庭告状,结果在宝德门遭到他一顿痛打,被抓下四、五十片鳞甲,鲜血淋漓,狼狈不堪,不但在天宫隐身殴打龙王,逼龙王变小蛇并捉回家,闯下灭门绝户的大祸,他毫不在意,还轻描淡写地说是由于一时性急。还拉开祖传多年的镇关之宝乾坤弓射出震天箭误杀石矶门人。

      当四海龙王敖广、敖闰、敖钦、敖顺联名奏准玉帝来拿李靖夫妇问罪时,哪吒说: “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和李艮,应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为救双亲不惜舍身自尽,他断臂剖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用孝道感动了龙王,李靖夫妇亦因此得赦。

      龙王到陈塘关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割肉剔骨当场自戕。殷氏为子造庙供香,但李靖却总不能谅解,对他的魂魄继续进行无理逼迫。这使哪吒无法容忍。而后,哪吒在被其父李靖阻挠,复活不成的情形之下,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给哪吒做了个新身体。因削肉剔骨成为莲花化身恢复人形脱胎换骨,没了精血肉身的无魂魄之体,成了魂系类攻击的克星,而对瘟疫及病毒感染、阴阳互损等旁门左道邪术法宝俱都能够免疫;阐门惟一的魔抗之士,重生后的哪吒助姜子牙讨伐纣王;凭著此身和高强的武功和法宝(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等多件神器)多次屡立奇功。武胆双全战将,打仗杀敌时临敌为寇且会微笑着给你一击,战场上常笑话对手,对敌军冷嘲热讽,喜用毒舌伤人,面对强手无所畏惧,不改桀骜之性,常以暴制敌为趣,不管对手多强先打再说,有至攻至猛、至勇至强之精神,战场功名显赫。虽年少却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枪法超群,且具备一身神器法宝,以武征道,身怀多件威力无穷的神装,生性刚烈攻猛善战,杀伐力天赋异禀,千征百战勇猛至绝佳。后饮火枣琼浆功力大增,能现三首八臂大术法相,可同时使用八件神兵利器进攻,战力所向强大。功力水平突飞猛进,是西周的强势角色,有着无毒不丈夫的霸气个性,同时也是忠义大功臣。从小就是身怀杀劫的战神,天生就是杀手中的高手,姜子牙座下得力大将,外柔内刚的营中活宝,叱咤杀场的盖世传奇,集合天使与恶魔于一体的另类英雄豪杰,令人敬而远之。

      在很多故事中,李靖被称为“托塔李天王”,哪吒则被称为“哪吒三太子”,因为其法力高强,成为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将领。

      《西游记》讲的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托塔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曾降九十六洞妖魔,被玉帝封为三坛海会大神,参与围剿花果山时,战至三十合被孙悟空以法外分身所败。后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时,哪吒曾多次帮忙,主要有大战兕大王,擒拿牛魔王,收服金鼻白毛老鼠等。

      哪吒闹海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忽然光芒四射,从中跳出一个男孩。李靖闷闷不乐,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长却来贺喜,为孩儿取名哪吒,收为徒弟,当场赠他两大宝物:乾坤圈和浑天绫。七年后的一天,七岁的哪吒来到东海游玩,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去海边强抢童男童女。这时,哪吒见义勇为,用乾坤圈打走夜叉,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龙王去天宫告状,途中被哪吒打得半死。于是东海龙王请来三兄弟共商报复之计。

      第二天,四海龙王带领水兵水将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要反击,遭到李靖的阻拦,并收去哪吒的两件法宝。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愤自刎。事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手使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而哪吒借莲花托生是因为哪吒源自于中国文人创造。中国自古热爱莲花,莲花自然是道家所尊奉的至沽至妙、至神至圣之物的象征之一。圣洁的莲花象征着道家的神灵,在广大信众的心目中占有至尊地位,与莲结缘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福份。既然哪吒有更深的道家血缘,既然莲花本是道家世界的圣物,民间传说中哪吒以莲花为身,正意味着使其彻底脱凡去俗,走向神圣和永生。凭借莲花,哪吒从世俗到神明、从凡到天神的身份转换得以圆满完成。

      哪吒传奇

      动画片《哪吒传奇》讲述了小英雄哪吒成长经历的神话故事。

      生来就拥有神奇的力量,但一直在危险环境中成长。他勇敢善良好动直性子。这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更多是他从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母亲教给了他善,而姬发带给了他信仰。他身上有许多孩子都有的毛病,也有许多孩子都有的优点。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活过程才显得更可亲。

      哪吒闯过一道道艰险难关,并最终由一个不谙熟人世的顽童成长为充满童趣的小英雄。

      名著记载

      《西游记》中描写哪咤为“三头六臂”,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中描写: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三头六臂只能眼观六路,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是三头八臂,可以手持八般兵器,以一独对八方强敌,六只眼睛原有的双目变成神目,烈日下不惧强烈的光照,黑暗无光的夜间也能看清万物,左头的双目能洞察百里,其中一双眼睛能上下翻动,向上能看九重天,向下看十八层地狱,这样上可防法宝伤人,下可防地行之术之流暗藏的偷袭,比殷郊、罗宣高出一筹足见本领之高强,神通之广大,堪称举世无双。界牌关刺死王豹,穿云关烧死马忠,杀死龙安吉,潼关击伤卞吉,渑池城上刺死高兰英,梅山与杨戬一起全歼七怪,大战万仙阵真所谓百战百胜,所向无敌,在周营中功扬千载。哪吒最后结局也颇耐人寻味。功成以后武王 登位,理应论功行赏。尤其像哪吒那样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更应封官进爵,享尽荣华富贵。

      但哪吒与李靖、金吒、木吒等,共七人却不恋红尘富贵、功名利禄,奏请武王准予归山。武王、姜子牙苦苦挽留,仍无济于事,只得设宴饯行洒泪送别。这与当时为了功名荣誉、不惜投机钻营的人们相比,又显得多么高尚,多么难能可贵! 哪吒的形象,历来评价较高。有人认为他是作品中写得最富有生命力,也是最出色的人物,也有人把他和《西游》里的孙悟空, 《水浒》里的李逵、鲁智深相媲美。其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画廊中放射着灼灼光辉。

      历史渊源

      项套乾坤圈,臂缠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他是谁了。对,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吒。哪吒的形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名著中“哪吒闹东海”的故事更是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不过今人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多是由《封神演义》所载。那么这位可爱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哪吒”之名源于“那咤”,那咤是一个舶来神的名字。在漫长岁月中,伊朗人与中国人影响并控制着亚洲西部到东部的广大区域。伊朗和中国土地上的居民在各个时期相互交往通商。毫无疑问,这种毗邻关系与互往对两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值得人们从各个方面来加以深入研究。

      哪吒(不是那咤)一词最早出现道教书籍而非佛教,佛教中的是叫那咤,虽然道教的哪吒原型是佛教的那咤,但两者绝对不是同一个人,不能混搭在一起。

      那咤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唐以前我国尚无关于那咤的任何记载。如此说来,那咤的进口当属唐代,经以后代文人的演义才形成如今人们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那咤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还有其它唐代佛经文献中出现的关于那咤的记载,如“尔时那咤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那咤捧塔随天王”等,从这些佛经不甚详细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

      由于唐代崇佛风气兴盛,佛经故事中的这位天王的小儿子事迹便广为传播,开始成为唐代笔记小说人物。如唐玄宗朝《开天传信记》里就记载了宣律和尚路遇那咤的故事。这应是除佛经之外,唐人笔记小说中记载那咤事迹最早的一个故事了,不过承袭之迹非常明显。

      那咤来到中国后,道教便在那咤的原型基础上创作出另一个中国血统的道教神灵——李哪吒。随着道教发扬光大哪吒也逐渐变迁为道教护法神和闽台地区的地方神。值得一提哪吒是中华血统的中国神,而那咤却不是。

      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吒的故事已趋近大众化完整化。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收有的“哪吒太子”一条,为哪吒写了一个较完整的传说:“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尺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鬼,玉帝命下凡,以故托胎于拖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与龙王战,杀九龙……手搭轩辕箭,射死石姬娘娘之子……父怒,哪吒遂割肉刻骨还父,而到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遂折荷菱为骨丝为胫,叶为衣而生之……后降魔有功,玉皇大帝封之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由此可见,此故事已包含哪吒基本形象细节。但各方面并不甚突出。

      哪吒的传说引起了明代文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取材典故于此,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连缀起来,加以丰富而超现实的想象,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哪吒形象,完成了哪吒故事的精彩演义。其中以《西游记》《南游记》《封神演义》为突出。西游中描写哪吒与孙悟空大战,可以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齐全,而且还对“析骨肉还父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释,并且也讲出了李靖托塔的原由。至于封神原著再借鉴西游原著中关于“红孩儿”的描写,将哪吒写成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孩子模样,就更令人喜爱了,这样就使哪吒的形象最终形成。

      佛教溯源

      佛教相传那吒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那咤之外,二太子独健也是神通广大,母亲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门中豪门之家。根据学者们考证,最早佛经中没有哪吒,而只有那咤,更多出现唐代及此后与毗沙门有关的佛经,如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儿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即毗沙门)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尔时毗沙门孙哪吒,白佛言:‘我护持佛法’。”北凉时代翻译的《佛所行赞》中并无哪吒之名,文中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名字是那罗鸠婆。《佛所行赞·第一生品》中说:“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及此后的佛经中多称那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或之孙。《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中则说:“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咤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道教溯源

      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他永镇天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於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 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於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於击赤猴(花果山孙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可见《封神》和《西游》中哪吒的故事基本上与《三教搜神大全》中记载相符,也就是说哪吒的故事基本上定性于《三教搜神大全》,最终哪吒以《封神》中的经典形象家喻户晓。

      伊朗溯源

      对于“哪吒”名字的来历,通行的说法是哪吒乃梵语中那罗鸠婆(Nalakubala)的简译,“那罗鸠婆”的意思是俱毗罗(Kubela即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也就是说Nalakubala是由Nala和Kubala或Kubela两个部分合成,即哪吒译自于Nala。但金鼎汉教授研究得出结论:“我认为哪吒不可能是从‘Nata’或‘Nada’、‘Nala’翻译过来的。”

      印度学者科亚基(Coyajee)在其作品《古代伊朗和中国的信仰与神话》中曾经指出,哪吒真身“灵珠子”的名字可以帮助说明伊朗的苏赫拉布名字的词源,因为“苏赫拉布”(Sohrab)在古波斯语中的词义为“明亮的、有光泽的”,引申义为“卓著或杰出的”,与“灵珠子”的词义十分相近。

      一些伊朗学者曾推测“哪吒”一词可能来源于波斯语的“Nuzad”(新生儿、小孩儿),因为哪吒一直是个七岁小孩的形象。

      哪吒二字在汉语中的词义迄今知晓,而努扎尔(Nuzar)一词在阿维斯陀语中有“年轻、崭新”的意思,也有着波斯语Nuzad(小孩)的词义。

      伊朗哪吒苏赫拉布的故事是伊朗著名史诗《列王纪》中的第二大悲剧。苏赫拉布的故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奇异童年、征战、父子之战。《列王纪》中的苏赫拉布(如同中国作品的哪吒)自始至终憎恶国王卡乌斯(或纣王)。

      关于苏赫拉布对国王卡乌斯态度,最好的解释在中国作品中,在那里哪吒是纣王最强硬的敌人之一。事实上太乙让哪吒复活并促使他与其父和解,目的就是使他能够帮助推翻纣王。苏赫拉布要推翻其君主的愿望完全符合哪吒行为。

      伊朗神话传中还有一位不太引人注目的英雄值得我们注意,不仅他名字与哪吒十分相似,而且其身份、家族和一些经历也同样与哪吒相近,这个人物就是伊朗传说中的王朝“皮西达德王朝”(Pishdadian)第七位国王努扎尔(Nuzar)。首先我们可以看出,Nuzar的读音与如今我们的哪吒读音几乎一样。

      努扎尔的身份亦如哪吒相似。

      其一、努扎尔是伊朗著名国王玛努切赫尔的三个儿子之一,同时又是玛努切赫尔国王的太子;哪吒成为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儿之一,同样被称为太子。

      其二、根据伊朗神话传说和著名史诗《列王纪》,玛努切赫尔执政时间长达120年之久,努扎尔作为太子一直随大将们四处征战;哪吒作为西周的征战先锋讨伐商纣王则是《封神演义》的重要内容。

      其三、努扎尔最终在与图兰人的战斗中执政7年被俘被杀,伊朗传说记载中有认为努扎尔在父亲执政时被俘杀,而史诗《列王纪》中说努扎尔在父亲死后接过王位;哪吒除了儿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在征战商纣王的过程中不曾死亡而后复活。

      其四、努扎尔虽然死后没复活,但他本人及其众多后代都成为伊朗神话的圣人,将在世界末日再度复活,拯救世界,被称为努扎尔家族;哪吒不仅本人肉身成圣而且其父其兄都成为圣者。

      最终定型

      宋代佛经中有不少关于那咤故事的记载,如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已有那咤“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等情节,并出现“捆绣球”等兵器,形象较比刚传入时期饱满。

      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首次将哪吒搬上戏曲舞台,说其为降妖大元帅,出战时“三头飐飐,六臂辉辉”,威风凛凛。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卷7收有“那咤太子”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加以更多想象,写了较完整的哪吒传说,但其所描写的哪吒是一位高大威猛的神勇将军:“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三教搜神大全》所述为哪吒形象定型最早依据,主要故事虽然简略,但情节基本完备。元末杨景贤《西游杂剧》、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许仲琳《封神演义》、余象斗《南游记》等有关哪吒的描述,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敷衍、演绎。

      柳存仁在《佛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一书中认为,《西游》晚于《封神》且袭用了后者的若干情节,此说值得商榷,二书中哪吒形象差异可为佐证。

      《西游记》第四回描写,哪吒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这一形象,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西游杂剧》相比,虽然模样有些走形,新添了剑、刀、杵、索和轮,但主要法宝绣球得以继承。且在第51、83回中讲到哪吒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与元人所写一脉相承。《西游》首次将成年哪吒变为小儿哪吒,给他安上火轮,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将形象。《封神》中的哪吒,降魔之说与绣球这个传统法宝在他身上消失,而另增乾坤圈、混天绫、金砖等众多武器,把哪吒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除暴安良的神勇小将军。

      《封神演义》进一步丰富哪吒的形象,其作者用了整整三个回目集中笔墨写哪吒故事,包括灵珠转世、哪吒出世、大闹龙海、误射碧云、剔骨剜肉、莲花再生、父子交恶等,情节和形象更为丰满,最终使得哪吒传说的叙述达到顶峰,最终成型。

      现代的哪吒形象都是来自于封神的,拜师太乙真人和反商及乾坤圈等武器既不是来自西游,更不是佛经中的那咤,而是我国人自己所创。

       与那咤的区别

      哪吒是哪吒,那咤是那咤,哪吒非比那咤,哪吒是地道的中国本土神;是道家源于佛教那吒创造的道教之神,是两个不同的宗教,不同种族的不同神祇。

      在道教神话的哪吒之父是李靖,母亲是殷夫人,师傅是太乙真人。在佛教神话的那咤父亲是毗沙门天王,母亲是吉祥天女,师傅是如来。如果说道教的哪吒之母是吉祥天女,太乙真人是佛教那咤的师傅,这是很不靠谱的;更何况现如今的哪吒身份来历大都是来自中国文人所创,借莲花托生的背景典故也是来源于中华神灵系统。

      有人断言哪吒因其原型和名字源自佛教,所以也是佛教神,甚至还有天竺人一说。这是十分荒谬的说法!不能简单去断定是舶来品,印度只有一个设定“天王家的三太子叫那咤”,其他全是由中国发展出的故事和设定,说哪吒是印度人是错误的,最大联系更像中国人取了外国名字。

      哪吒的演变史是道释儒三家相争的结果,由佛教西域神演化为中国血统的道教神灵。

      综上所述,哪吒是纯华夏血统的中华本土道教神仙。

      哪吒祖庙

      中国以哪吒三太子为主神的庙宇:

      天津哪吒行宫

      天津陈塘庄街的古哪吒行宫已经被毁,解放后由于城市规划没能得到恢复。

      台湾哪吒神庙

      台湾现如今仍有传统的哪吒信仰和哪吒神庙。

      现存的哪吒行宫坐落在宜宾城区翠屏山城市公园山腰,由台湾道人(台湾哪吒庙)自言受哪吒托梦建于1991年,取自古典小说《封神榜》上的神话故事,即哪吒自刎后托梦于其母殷夫人,在翠屏山修建哪吒行宫而建。哪吒行宫为混泥结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行宫依山就势修建。布局合理,造型古朴,斗拱雕梁,外廊回绕,飞檐翘角,宝顶凌霄。行宫主要有仙踪迹牌坊、太子庙、哪吒盘腿式神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洞门上方雕刻有燃灯道人赠与李靖的玲珑宝塔浮雕。在行宫上面山顶还建有哪吒师傅太真人神殿,塑有太真人神像。通过海峡两岸的共同考证,认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宫为中国独一的哪吒三太子祖庙,每年来此寻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东南亚侨胞络绎不绝。1998年哪吒行宫应邀赴台访问,三太子金身绕台岛半年,突出了祖庙地位。川北曾有莲花洞哪吒真君祠,内有“功德无量推众人之功,万寿无疆保千家之寿”等联,匾书“百折不挠、能攻能守”,持弓箭射洪水状。

      河南哪吒祖庙

      是处于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的一处祭祀活动场所。背靠山坡,有正殿一座,气势恢宏,具有江南建筑风格,殿内供奉哪吒太子神像一座。殿外有荷花池,池内长满荷花,祖庙占地15庙。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少年,在《封神榜》《西游记》等名著中有很多描写,后成为一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神将。其驰名程度可与孙悟空相匹敌。在全国有许多纪念他的神堂,但据专家考证,哪吒的诞生地和故里在河南西峡的奎文关一带。这里有杏花村哪吒出生地,哪吒父亲李靖镇守陈堰关遗址。

      据河南《西峡县志》记载:丁河奎文村南山顶原有哪吒太子庙;一间庙堂,座西面东,砖墙瓦顶,两窗一门,内修三尺高通堂神台,上面供奉哪吒太子彩色泥塑像。据县志所搜集的资料及当地老农证实和台湾哪吒信徒认定,庙中哪吒太子束发总角,蹬云下凡神姿,左手持乾坤圈,右手执火尖枪,腹裹红兜肚,肩飘浑天绫,脚蹬风火轮,威武英勇。每年腊月十三,附近的村民都登山为太子神像扫灰除尘,迎接新年的到来。1945年哪吒祖庙被日寇烧毁,如今太子庙遗址附近仍留有战壕。1995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奎文村简村集资兴建哪吒出生地小宫殿。2001年在县政府、丁河镇大力支持下,由台湾同胞民间集资百余万元,在原来的哪吒庙址附近建大型宫殿一座。殿内塑哪吒神像,仍如旧时面貌。如今庙内香火兴盛,尤其是台湾同胞每年哪吒出生日都要来此祭祀,使哪吒祖庙中外驰名。

      1992年10月16日,由台湾宗教人士组成的台湾首次太乙真人朝圣团在台湾道教协会会长黄樟先生的率领下,来李白故里——江油市参观了很多处哪吒的遗踪,并在江油乾元山找到了已有几分破败的哪吒庙。在杂草丛中发现了长满青苔的哪吒庙碑,碑身已有半截埋入土中,碑文也模糊不清。经台湾道教人士仔细辨认和分析,一致确认:这里就是哪吒的真正主庙!在此处还有陈塘(关)镇,太乙真人庙,石矶山,翠屏山等地名。而宜宾没有陈塘关。故江油为是。

       登场文献

      在《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称为哪吒,在宗教经典中多称为那咤。

      哪吒登场的相关主要文献和在其中的名称:

      《封神演义》哪咤

      《西游记》哪吒

      《南游记》哪咤

      《道法会元》哪吒

      《五灯会元》那咤

      《锋剑春秋》哪吒

      《西游记杂剧》哪咤

      《毗沙门仪轨》那咤

      《开天传信记》那吒

      《景德传灯录》那吒

      《那吒诗》那吒

      《尊容钞》那咤

      《太平广记》那吒

      《夷坚三志》哪咤

      《宝诰大全》哪吒

      《历代神仙通鉴》哪吒

      《那吒太子眼睛记》那吒

      《猛烈哪吒三变化》哪吒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那叱

      《中坛元帅降魔真经》哪吒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哪咤

      《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哪吒

      《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哪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