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王一博PK周杰伦?这才是乐坛最佳生态
肖战、王一博PK周杰伦?这才是乐坛最佳生态
◎爱地人
本月有两场重量级演唱会在南京上演,分别是《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和周杰伦演唱会,这两场演唱会举办的那个周末,南京的酒店都变得紧俏。两场原本不相干的演唱会,因为在同一个周末,出现在了同一个城市,也让很多人很容易把这两场演唱会拿来做关联对比。
这两场演唱会,有着太多属性的不同,比如从表演主体的角度来讲,前者是拼盘演唱会,后者是个人演唱会;从音乐内容属性来看,前者是影视IP的延伸产品,后者是音乐产业体系的传统项目。如果再从市场与受众的角度考虑,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更像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线上来到线下,而周杰伦演唱会则像是一个时代歌迷的同学会。
年代、审美的差异,让这种对比往往有失公允。毕竟,不同时代的文化,最终造就不同时代的偶像。周杰伦和王一博、肖战走红相差19年,这19年间,时代和偶像都变了,但有些东西却没变。
能红的人都不会是意外
作为曾经的“阿尔发音乐”老板,吴宗宪在决定要给周杰伦发行首张专辑《Jay》时,根本不可能想到这张专辑会成为华语流行音乐整体转型的一个标注。而周杰伦本人,更会成为未来二十年华语流行音乐的时代偶像。
同样的,开播当天才定档的《陈情令》,片方即使在当时想到剧集会成爆款,也很难想到会因此将肖战和王一博两人,瞬间推到了顶级流量艺人的位置。甚至直到他们唱的电视剧原声歌曲开始在各大音乐平台传播时,很多歌迷一时都没搞清楚两位艺人的来历。
无论是当年的周杰伦,还是现在的肖战、王一博,他们的成名都像是一次偶然和意外,完全是在脱离音乐行业自我可控体系之后的野蛮生长。
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音乐公司看好的新人,花了重金定位包装却不红,但另外一些新人,却“莫名其妙”红了。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因为平台的开放和包容性,这种“意外”出现得就更频繁了。
但在这种“意外”背后,实际上也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必然。流行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市民文化,其主导权和选择权,实际上就是在万千大众手中。一旦这些万千大众在某一个点上形成共识,他们的喜好就会聚沙成塔,因此捧红周杰伦,也会捧红肖战或王一博。
所以,其实所谓新人“意外走红”,恰恰说明华语流行音乐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喜欢以精英的方式闭门造车,音乐人完全以技术和文化层面的高度,去塑造假想的乐坛风向,去创造假想的未来偶像。再加上音乐媒体也喜欢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流行音乐,也导致了像网络歌曲、神曲、口水歌等等原本中性的作品属性描述词,渐渐被污名化、贬义化。
其实,流行文化的真正意义,就是作品能够被大众接受。二十年前的年轻人喜欢周杰伦,是觉得他很有个性、很酷,和之前的歌完全不一样。而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喜欢肖战和王一博,除了觉得他们帅,也和他们在《陈情令》这个IP里的国风人设有关,国风、国潮恰恰又是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
这么看起来,周杰伦、肖战和王一博的走红,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从多栖艺人到融创机制
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卖得好,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奇怪,但这一次《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的门票,价格炒得比周杰伦门票还高,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
作为今年最火的影视IP,《陈情令》其实是有备而来。片方不仅为电视剧打造了一张完整的原声专辑,而且用国风音乐定义,让电视剧和音乐深度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固了肖战和王一博的艺人设定。艺人形象气质的鲜明,反过来有利于电视剧的传播。
其实,肖战和王一博在入行之初,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经是练习生,也都曾经是偶像男团的成员之一,并且和很多同时代的新人一样,参加过很多综艺节目,也拍过一些影视作品。
但肖战和王一博比较幸运的是,他们终于因为《陈情令》一跃成为顶流艺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除了《陈情令》的角色之外,王一博的《不忘》,肖战的《曲尽陈情》,以及他们合唱的《无羁》,都因为电视剧的影响力,成为了出圈的歌曲。
要知道,作品出圈,一直是许多艺人的梦想,即使是很多一线艺人,在已经拥有很高人气和庞大粉丝群的时候,依然还是会为自己缺少一首“出圈”的作品而遗憾。
不要觉得歌手因为影视作品出名,是音乐圈的不作为。事实上,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原本各成行业体系的影视、音乐、综艺等等,都已经开始形成一个综合的娱乐新生态。
就像这几年的音乐行业,传统的唱片公司包装体系,已经是很稀有的存在,新人的出道途径,更多是通过综艺节目、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等平台。就连周杰伦这样的巨星级音乐人,这几年不仅创作力下滑,而且作品质量也经常被人诟病,但他依旧能够维持在一线地位,靠的不仅仅只是以往积累的资历,也和他前几年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并且在这十年里经常参与一些电影作品有关。
但其实,这种泛娱乐化的现象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早在八十年代的中国香港和台湾演艺圈,就已经有多栖艺人这个概念。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平台更多、渠道更广、方式多样,让已经多产业的造星体制,打造得更为完善,并形成现在的融创机制。
总之,一个泛娱乐圈已经形成,艺人的发展渠道和机遇更多了,但与此同时,也对艺人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周杰伦们始终是乐坛基石
那是不是以后当歌手,一定要多才多艺、擅长跨界才行?这其实可以有两种答案。对于大部分艺人来讲,技多不压身,多一种技艺多一条路,绝对不会吃亏。更何况,像刘德华、郭富城这样的前辈艺人,已经用他们自身的经历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但也不是所有的音乐人,都适合这种泛娱乐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多元包容的娱乐圈来讲,它既需要多才多艺的明星,也需要在音乐上有专业建树的专才和怪才。就比如当年的周杰伦,在初出道时,除了把所有事业重心放在音乐上之外,也用前瞻性的音乐审美,引领华语流行音乐来到一个新的阶段,周杰伦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走什么捷径,而就是靠作品本身去征服听众。
这其实同样也是一个音乐娱乐领域最好的生态。用流量、人气来判断一个艺人是否成功,固然不对;用“实力派一定高于偶像派”来作为评判标准,同样有失公允。流行文化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它需要偶像歌手用颜值来取悦大众,需要神曲歌手用旋律来让众人传唱,它也需要一些人文歌手,赋予音乐一些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思考,同样还需要一些技术狂人,用演奏、编曲等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去推动音乐风潮的变化。
当然,从音乐属性来讲,乐坛必须要留足够的空间,包容像周杰伦这样的音乐人,因为唱作型音乐人,始终是乐坛的音乐门面、技术担当,而唱作人可以台前、亦能幕后的转换,更能够形成乐坛的创作和制作基石,这也才是流行音乐的未来。
【编辑:姜雨薇】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