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如何以专业高度炼成现象级综艺
“小众”艺术破圈,引来观众热捧——
《声入人心》如何以专业高度炼成现象级综艺
■本报记者 吴钰
以年轻时尚的方式演绎美声作品,让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成为近期口碑最佳的综艺节目之一,网络播放量已超过5.8亿。在音乐剧、歌剧长期被认为是“小众冷门”艺术的环境下,这档综艺节目是如何“破圈”走红的呢?
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坐镇节目“出品人”的着名歌唱家廖昌永,他表示,综艺节目本身轻松的形式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推广有所帮助;而不同行当专业人才之间的碰撞交流激发出炫目的火花,也能为行业发展积蓄能量。
高雅艺术“破圈”提供机遇
“《声入人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档为歌剧和音乐剧年轻演员提供展示才艺舞台的综艺节目。节目引导观众了解,歌剧美声不是只要美好的声音。声音只在其中占了一部分,美声是美好的歌唱。”廖昌永这样告诉记者,“歌剧演员,大家以前认为大多是‘美胖子’。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发现,原来唱歌剧的人可以这么帅这么时尚!”
“播出后首期收视和豆瓣评分高得出乎意料,古典音乐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高冷。”音乐学者陶辛认为,“歌剧、音乐剧都是以人声演唱为最重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但对人声之美的认识和鉴赏力,是进入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前提。中国观众过去听到中国演员唱美声,基本是在电视晚会。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再认识的机会,能让更多人建立和提升在美声领域的审美能力。”
此外,参与节目的36名选手都毕业于国内外一流的专业艺术院校,英俊面孔、挺拔身材只是“入门”标准,舞台实战经验和表演的感染力,能否带观众“一秒入戏”才是关键。“节目好看是因为,台前幕后都是专业音乐人在一起打造作品。”某业内知名音乐剧制作人表示。
幕后故事提供关怀的温度
在凭借高“颜值”、高“声值”吸引观众注意后,节目深入探析的音乐剧、歌剧从业者现状,也让不少观众为之触动。
美声在国内长期以来都“曲高和寡”。有选手在节目中感慨,美声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歌剧院内台上台下都是“自己人”。更有国内顶尖的音乐剧演员透露,由于市场“小众”,一度月薪只有八百元,仅靠对舞台的热爱难以为继。“音乐剧演员的生存状态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年轻艺术家都挺努力的,而且不是那么容易的。”廖昌永表示。
年轻歌唱者最缺的不是努力劲头,而是实操经验。节目中期为此增加了不少重唱环节,让此前几位“零公演”经历的选手走到了台前,有机会唱出心声。“对于演出行业而言,艺术家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技艺的磨练,也需要舞台和观众的熟悉认可。相对而言,学习歌剧音乐剧的青年歌手在大众媒体的曝光机会比较少。《声入人心》节目的开设,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陶辛说。
年轻艺术家在节目中相互砥砺、携手而行的成长感动了不少观众。廖昌永也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引导已经入行的演员选择适合自身嗓音条件的曲目:“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我希望年轻歌唱家们不止能辉煌一时,更希望他们能唱得长久,唱到80岁、90岁。这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好的发声技术。”
坚持专业操守,对艺术负责
在对“首席”之位的角逐中,一些热门选手独唱、重唱的高难度唱段让节目几度增设“复议”环节,更有观众惊呼“神仙打架”。演唱水准难分轩轾,粉丝们却已经坐不住了。在对评判标准的热议中,廖昌永也几度置身舆论的中心。
既要普及给观众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要给年轻的歌唱演员专业的建议,综艺节目制作中更难免以戏剧性效果增加话题,“出品人”不好当,但廖昌永表示,“对艺术负责、对年轻人负责的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粉丝有时候是不客观的,‘护犊子’的言论对自己的偶像来说是捧杀。屏蔽批评的声音,对艺术家的成长极其不利。最终粉丝会找到新的偶像,而对被抛弃的艺术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廖昌永在呼吁观众对年轻音乐人的成长保持理性的同时,也欢迎多元见解。“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音乐也要随时代发展,其他流行音乐行业出身的评委对当代音乐创作、音乐人才挖掘等方面都有不同见解。引入一些非专业视角,立体呈现对古典音乐、歌剧的理解,对节目推广、演员培养和艺术普及也是有好处的。”
免责声明: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