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网点老板欠薪跑路 员工暂扣1000多件快递

    来源: 中工网

      据《劳动报》报道,日前,据媒体报道,某快递网点的老板“跑路”,欠下了员工10多万元的薪酬。因遭遇欠薪,该网点快递员暂扣下1000多件快递,导致很多市民无法及时拿到快件。

      快递员被欠薪当然不爽,但拒绝发货、甚至压件这种做法却有待商榷。面对劳动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如何正确维护自身权益?你还会坚守那条职业底线吗?

      工资被欠快递员压件

      据媒体报道,家住浦东新区合庆镇勤益村的祝女士,端午节前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然而,等了好几天,快件却一直没有送达。祝女士找到该网点,打算自取快件,却被网点工作人员拒之门外,除了祝女士,勤益村许多居民都上门要求自找快件,却都被看守包裹的工作人员一一拒绝。据了解,该网点老板“跑路”时,还欠着员工十几万元的工资没发。快递员表示,需要总部给出合理的说法后,才能处理积压的快件。

      对于快递员的做法,不少市民表示同情,葛小姐认为,“快递员应该属于弱势群体,快递公司欠薪,快递员扣着快件不发的做法肯定不对,但也实属无奈,也许只有用这种笨拙的方法,感觉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吧!”

      葛小姐的观点并非少数,对于快递员的遭遇,不少读者都表示同情。某大型国企员工小李说,快递员、建筑工人都属于体力劳动者,自身缺乏法律意识,面对欠薪这类严重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往往缺乏有效手段来解决,“但是,老板欠薪是老板的问题,快递员因欠薪压件就是快递员职业操守的问题了。”

      权益受侵犯底线不能破

      同情之余,对于快递员的压件行为,仍有不少职工认为做法过激,尽管快递员权益受侵犯,但也不能以侵害第三方利益为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工会干部姜小姐认为,职工的劳动权益和职业底线不应该成为因果关系。有些时候,当职工劳动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时,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比如扣下快件、损坏单位财物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实职工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缺乏法律意识的情况下,期望通过侵害第三方权益的方式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达到讨薪目的。

      “作为劳动者,以这种方式维权是不理性的,首先,在扣下快件时,已经触犯了法规;其次,这种突破职业底线的做法不仅损害到客户利益,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及诚信度,对职工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她认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此类现象的发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劳动者普法宣传以及法律援助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某医院骨科副主任李海丰也持相同观点,“其实,对于这些快递员我是挺同情的,他们工作辛苦、劳动量大,摊上欠薪这种事,肯定很生气。但是他们应该通过合法渠道比如寻求法律援助或者通过网络呼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突破职业底线甚至采取违法手段来解决。”李海丰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也会碰到病人拖欠医药费偷偷“逃跑”的现象,尽管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但始终要以救死扶伤为底线,不能把病人丢下不管,“比如心血管科就曾有一位重病患者,家属无力承担医药费而选择‘消失’,面对这一情况,医院一方面坚持给病人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呼吁社会力量募集资金等方式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最终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

      劳动者维权需要走“正道”

      作为普通劳动者,工作中难免会遭遇侵权行为,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对此,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鹏飞认为,快递员的遭遇虽然值得同情,但也暴露出他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当自身权利受伤害时,他们采取的维权方式是错误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行为侵害到第三方权益,已经触犯到相关法律法规了。”与此同时,他认为,快递员的这种行为即使帮助自己讨回欠薪,但从长远来看,已影响到行业诚信度,对行业整体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杨鹏飞说,当劳动者遭遇欠薪、违法解雇等侵权行为时,其实有很多合法途径可以维权,比如寻求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或者申请法院对欠薪企业资产进行保全,也可以向工会组织求助,申请欠薪保障基金等,“为了自身利益突破职业底线,最终伤到的可能还是自己。”

      来源:东方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
    • 内参
    • 股票
    • 赢家观点
    • 娱乐

    前11月A股IPO募资额逾4200亿元

    □本报记者昝秀丽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A股市场IPO募资额达4238.72亿元,超过2011年以来历年全年IPO募资规模;增发募资额达7275.55亿元,同比增长逾两成。

    12月开门红 明年增量资金或超万亿 长期资金加速入市夯实A股向好基础

    今年以来,监管层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持续发声,A股市场也显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双重因素下,险资、社保基金、公募基金、外资等多路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持仓规模显...

    再融资新规实施逾9个月 增发规模同比增逾五成

    本报记者吴晓璐再融资新规2月14日实施以来,已9个多月。

    证监局入驻太平洋证券:监管达数月 或事关股权关系

    (北京,记者高云)太平洋证券今年以来颇不平静,近期又有大消息爆出。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段时间太平洋证券一直有证监局入驻并实施监管。

    早知道:2020年12月1号热点概念与题前瞻【附股】

    周一,指数午后震荡下行,沪指翻绿,个股跌多涨少,涨幅超9%个股仅30余家,市场整体赚钱效应较差,短线情绪再度回落。

    早知道:2020年11月30号热点概念与题前瞻【附股】

    上周五,指数全天震荡上行,沪指涨超1%,个股跌多涨少,涨幅超9%个股仅30余家,市场盘面整体散乱,涨指数不涨个股,赚钱效应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