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为什么“怼”复联?因为他觉得科幻该长这样

    来源: 腾讯娱乐

      巨着经典太长不看?

      马克n部剧却没时间?

      我们做了这个“速览”栏目,

      让空姐替你刷剧啃书,

      然后给你讲故事。

      文末将有福利放送。

      

      “

      我爱科幻的理由,是它不断提出宏大的问题:宇宙中有什么?世界将会如何终结?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

      ”

      前段时间,“卡梅隆炮轰复联”事件传得沸沸扬扬。

      卡梅隆在推广自己的新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时,告诉在场媒体:“我希望我们能很快对‘复仇者联盟’感到疲倦,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些电影。只是,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仔细看来,卡梅隆只是觉得超英电影充斥市场,有些单一而已,结果传成了“炮轰”。

      虽然是个误会,可也抛出了问题:卡梅隆心里的“其他故事”,长什么样子?

      答案就在这部大佬云集的纪录片里。

      这部纪录片的形式是卡梅隆对话一众大佬,谈论科幻作品中的各种主题。

      至于有哪些大佬?

      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

      演员有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基努·里维斯……

      作家有刘宇昆、特德·姜、安迪·威尔……

      

      大佬们就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吧!

      八卦与干货齐飞,趣闻共理论一色,来和空姐一起看看,卡梅隆究竟谈了些什么吧。

      第一集:《外星生物》

      在这一集中,卡梅隆主要探讨了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与外星人沟通,以及外星人所代表的含义。

      如何塑造外星人的形象?

      首先得明确,这些外星人必须异常非凡而独特,不能“只是我们曾见过生物的复制品”。

      

      乔治·卢卡斯认为,这是科幻电影的最大问题之一。

      其次,虽然他们不能是简单的复制品,但也得取材于生活。

      乔治·卢卡斯设计《星球大战》里的外星人,靠去水族馆,看海洋生物产生灵感。卡梅隆也依靠去大海的潜水经历,拍出了《阿凡达》上的一整个潘多拉星球。

      最后,按照你想要塑造的风格,随机应变。

      

      要友好?给他们大眼睛和大额头,这些在人类社会里我们认为可爱的特质。

      

      要吓人?就设计得看起来滑溜溜,且像爬行类动物,以此让人感到恶心反感。

      要让人产生共鸣?

      那就让它具有一些似人的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共鸣,来源于借鉴的是什么形象,借鉴的是什么行为特征。

      

      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让设计师给《E.T.》中的外星人ET,融入了一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感觉,让它显得睿智又哀伤。扮演ET的演员,在临别时,如人类抚慰孩子一样,拥抱小男主。两者结合,让ET这个形象异常感人。

      集大成者,非“异形”莫属。

      异形糅合了暴力、性、奇异的美与优雅,卡梅隆称赞雷德利·斯科特:“我认为你创造了有史以来最棒的外星生物。”(关于异形的诞生,空姐写过一篇八卦:雪莱和拜伦的暧昧孕育了异形)

      怎么和外星人沟通?

      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

      其一,地球之外有别的外生物吗?

      其二,我们是否想要与其他星球或其他文明接触?

      诺兰觉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用数学分析证明了,有其他文明的可能。”

      斯皮尔伯格表示:“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存在的。天哪,我一直盼着能看见一次UFO。”

      

      卡梅隆调侃:“许多人说,几十年来,你一直有意放松人类的警惕。”

      没想到你是史蒂夫·外星人间谍·潜伏者·人类之敌·斯皮尔伯格。

      但是,与外星人沟通,很难。

      

      从《索拉里斯星》《星际迷航》到《童年的终结》,众多科幻电影都表示:难。

      虽然难,但还是要沟通。

      做得最好的科幻作品,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及其改编电影《降临》。

      《降临》展现出了,与外星人沟通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两个物种努力达成沟通之后的收获。

      

      《降临》真正地描写出了学习外星语言的过程。主角在与外星人成功沟通之后,不仅化解了两个物种之间的战争危机,也收获了新的思维方式。

      借外星人表达了什么?

      和平友好的外星人,代表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斯皮尔伯格饱受父亲影响,从六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常常带他看星空。他记得小时候看着星空说:“如果我有机会拍一部科幻电影,我希望那些家伙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后来他果真拍了《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最开始的名字叫《仰望天空》,就引自《怪人》的这句话。《第三类接触》的男主放弃一切,只为探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他代表着那些相信人类并不孤独,并勇于探索的人。

      之前的电影,几乎都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的怪物。斯皮尔伯格相信,外星人所代表的美好事物,一个无限优越的文明,也会找到人类最好的一面,并将这最好的一面发掘出来。

      

      斯皮尔伯格:“‘善孕育更伟大的善’,这就是我心中最好的科幻作品的作用。”

      在《E.T.》中,斯皮尔伯格更将这种温情发挥到了极致。

      《E.T.》本来没有外星人,斯皮尔伯格从父母离婚的亲身经历出发,想讲一个离异家庭小孩的故事。受《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告别那一幕的启发,他设想外星人没有走,而是迷了路,遇见这个小孩,弥补他的创伤。

      

      影片中,E.T.奄奄一息那幕,是源于约翰·列侬的去世,让编剧深受感触。希望以此抚慰那些经历过亲人离世的孩子们的心灵。

      反之,外星人入侵电影,投射了人类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间接的,并不能真正伤害到银幕前的观众,因此能释放人们心中的压力。外星人这个形象,成为了罪恶感和恐惧的载体。

      从外星人入侵主题的鼻祖,《世界大战》的各种流传演变中,能看出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各种恐惧和恐慌。

      1.殖民侵略。

      《世界大战》最初是科幻作家H.G.威尔斯于1898年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其核心是更高级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入侵。当时英国正在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作者意图呈现:“当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2.纳粹主义和二战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斯,在1938年万圣节,将《世界大战》改编为广播剧。其中含有“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先头部队”“这是现代战争各国部队遭受的最大的溃败”等内容。

      3.核武器的威胁。

      

      在人类拥有核武器后的1953年,电影《世界大战》描述了发生核毁灭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

      4.恐怖袭击。

      

      2005年的《世界大战》里,有一种9·11事件后大灾难的感觉,故事表达了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的主题。

      还有一些外星人入侵的电影,则在直接的外来灾难之外,试图表达更加多元的恐慌。

      比如意识形态的威胁。

      

      《天外魔花》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威胁的影射。

      或是恐惧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体异形》隐喻了封闭自己真实内心的人。

      最重要的是,科幻作品并不是真实的。想象中的危机,给了我们自我审视的空间。

      最后,还有一些借外星人来探讨社会议题的科幻电影。

      在科幻作品里,发生在外星人身上发生的很多事,就是人类之间会发生的事。

      《第九区》里的外星人,是难民的象征。

      

      《第九区》的主角被迫成为外星人,于是体验了被扔进难民营,被人类文明驱逐是什么感受。拍摄时,正值南非人对津巴布韦难民的仇视达到顶峰,南非人在难民脖子上套上轮胎,然后将他们烧死,因为他们夺走了南非人的工作。

      《阿凡达》中,呈现的是人类的殖民行为。

      

      《阿凡达》中的人类将潘多拉星球作为殖民地,肆意攻击掠夺。到最后,观众完全站在了外星人的一边。

      总的来说,我们谈论外星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谈论人类自身。

      第二集:《外太空》

      这一集探讨了外太空的视觉打造,和去往外太空的意义。

      如卡梅隆所说,“外太空,是我们希望其成为的任何样子”,无论是幻想还是写实,探索还是剥削,宇宙都通通可以容纳。

      视觉上,尽力让宇宙看起来更逼真。

      夜晚的星空,既给人被黑暗吞噬的恐惧,又有着未知的原始吸引力。电影所做的,就是抓住这种惊异,然后想象探索宇宙可能是什么样的。

      早期的太空旅行作品,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但并不真实。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用大炮把航空器打上月球,它是科幻电影兼电影特效的鼻祖。

      譬如《火星之旅》(1918)称“氧气不是必须的,在这个大气层里我们可以轻松地呼吸”。角色可以毫无困难地在太空行走。

      但很快,对太空和太空旅行的电影描写变得科学起来。

      

      在《月亮上的女人》(1920)中,导演弗利茨·郎呈现了升空时对胸膛、呼吸的重力压迫。

      归功于影人的自觉,也得益于约翰·W·坎贝尔(《惊奇科幻故事》杂志主编,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祖师)提倡科学逼真性的标准。

      科幻大师海因莱茵,则正视“该如何做到,怎样解决技术问题”,这直至如今也仍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

      

      《地心引力》描述了太空中碎片连锁反应的“凯斯勒现象”。

      在科学上力求逼真,能带来无与伦比的美感。

      

      《地心引力》的成功之处是,不仅表现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也展示了看到这种景色的主观感觉。

      审美终究不能像科学准确性一样量化,不同年代的人,对如何呈现“逼真”的未来,会有不同的想象。

      “史上最佳科幻电影”《太空漫游2001》,完全立足于现实的物理法则,同时又奉献了影史留名的视觉盛宴。

      

      呈现出的是超越时代的极简纯白风格。

      七八十年代愤世嫉俗的文化,使得《异形》(1979)不再具有《2001太空漫游》(1968)那种簇新闪亮的审美。

      

      当时流行的“脏科幻”风。

      而且科学准确,也并不容易做到。

      宇宙浩瀚无垠,动不动就隔了N个光年。所以,创作者只得“无中生有”出超光速飞行的设定来。

      卢卡斯觉得这没什么:“科幻作品里实际不存在任何限制,要跳出思维局限。”他并不追求科学准确,把《星球大战》看成太空肥皂剧,而不是科幻片。

      为什么要去太空旅行?

      可以幻想更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太空遥远不可即,反而有了讨论现实议题,并演绎未来生存、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的空间。即使发生争议,也能用“别跟幻想的世界较真”来抵御。

      

      60年代的《星际迷航》系列就借太空旅行主题,探讨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在它之前,未来世界没有有色人种。

      在这种演绎下,即使现实世界并不像乌托邦那么美好,但给人向上和争取的希望。

      

      《星际迷航》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人们为平等互助的世界而奋斗。

      就是有趣。

      1977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完全等于“亦可赛艇”。

      在它之前,科幻作品悲观消极三十年,越来越不挣钱。从光剑、原力到白兵、黑武士,《星球大战》的新鲜事物数不胜数,开启了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电影时代。

      

      虽然电影如此划时代,乔治·卢卡斯导演还是谦虚表示,电影不能说是原创,只是自己以往经验的组合。

      西部牛仔的风格,青春成长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跳出固有思维”的主观性和梦幻色彩,让《星球大战》激发了一代人对科幻作品的热情。

      

      卢卡斯称,电影是拍给十二岁的孩子看的。

      借宇宙的背景,描绘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外太空时代也得警惕星际殖民和剥削。

      可以驰骋想象,任意创世。

      因为宇宙就是一张可以任意书写的白纸。

      想象力的触发条件,可能是你爸妈觉得看电视影响很不好。

      

      斯皮尔伯格小时不能看电视,只好自己幻想一些东西来自娱自乐。

      也可能和卡梅隆一样,小学三年级成了《神秘岛》粉丝,就自己原创了一版神秘岛模型。

      

      后来则是原创了一个星球……

      创世的细节,要抠多细就可以抠多细。

      

      除了全剧组只有导演和女主角会这门四百词的“神语”。吕克·贝松还经常给故事里的法律、食物、警察写小传,是细节帝了。

      或者,鼓励人们去探险。

      

      为了生存下去,地球上的我们,得和在火星种土豆的马特·达蒙一样,努力用科学去应对威胁。

      作为宇宙公民,宇宙就是我们的家。

      第三集:《怪物》

      这一集中,卡梅隆探讨了科幻怪物片的起源、怪物所象征的恐惧、怪物的设计、科幻怪物片的价值。

      科幻怪物片,还是恐怖片?

      恐惧源于警惕自然界可能出现的困境。我们是否做得过火,是否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否还没准备好面对什么?

      早期恐怖片的怪物,来源于宗教性的善恶之争,所以有超自然的狼人僵尸吸血鬼。到了后来,科技逐渐成为新的恐惧来源,于是科幻怪物成为了恐惧的代表。

      

      《侏罗纪公园》就将这种恐惧,活生生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从片种来说,传统恐怖片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衰落,科幻怪物片填补了这个“恐惧需求”的空白,实际上是恐怖片的一种。

      不同的是,科幻怪物片里,最终怪物总会被战胜。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恐惧。

      

      至于影片过程要多吓人,就见仁见智了。卡梅隆说,如果是他拍《侏罗纪公园》,他会拍成《异形》那种,可惜他慢了斯皮尔伯格一步,没抢到这个项目。斯皮尔伯格表示,到我手上就是“十二岁小孩视角”,怎么滴?

      怪物代表着恐惧,恐惧什么?

      最普遍的恐惧,是科技至上会带来毁灭。

      科幻小说的始祖,是玛丽·雪莱出版于1818年的《科学怪人》。小说讲述了一个科学家企图创造生命,却造出了可怕的怪物,成为人造怪物的始祖。

      这种“用科技扮演上帝”的情结,出现在了众多科幻怪物电影之中。

      

      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1931)直接诠释了这一点。

      这种行为违反了自然规律。其结果,是诞生了令人恐惧、厌恶的怪物,隐喻了一味追求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

      

      《变蝇人》的主角用自己作人体实验,最终成了怪物,自食其果。

      还可以代表无法区分善恶、人类自身存在的恐惧。

      怪物是一种似人生物,太像人,以至于会让人类质疑自己与怪物有什么区别。

      

      《怪形》设定怪物能够拟态,从而隐藏在人类之中。

      前文提及的科幻界大佬约翰·W·坎贝尔,就是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这个无法区分的恐惧,创作了《怪形》的原着《有谁去那里》。

      成长的过程让人恐惧。

      时代的罪恶(如《哥斯拉》象征日本遭核武器摧残)让人恐惧。

      等等等等。

      无论是代表什么恐惧,科幻怪物片都能帮你将这些恐惧宣泄出去,让你勇于面对现实。

      

      帮助你逃离噩梦与恐惧。

      科幻怪物片,是人类宣泄恐惧情绪的出路。

      怪物怎么设计?

      STEP 1:相信科学。

      

      斯皮尔伯格想让恐龙吐舌头,被技术部门及时制止。

      STEP 2:去**的科学。

      

      哥斯拉究竟男的女的?

      严肃,越诡异才能越吓人。

      

      《怪奇物语》的怪物设计,就是把眼睛去掉。

      STEP 3:艺术源于生活。

      

      哥斯拉的日文字面意思是“大猩猩鲸鱼”,取自员工绰号。

      先在日常化的情景中构建亲近度,再结合自身经历吓你一跳。

      

      向斯皮尔伯格学习。

      第四集:《黑暗未来》

      黑暗未来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濒临灭绝的世界末日,一种是残酷的反乌托邦社会。

      本集讨论了为什么人们热衷黑暗未来,作品里的英雄角色,以及重建未来。

      迷恋世界末日?WHY?

      第一个原因太明显:每个人都有“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惧。

      数数看,从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核战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灭绝的理由不要太多。

      

      后末日类型的科幻作品,承载了每一代人的焦虑和噩梦。

      第二个原因是:末日让人失去一切,回归生来的孤独。

      这是吉尔莫·德尔·托罗(《环太平洋(601099,股吧)》《水形物语》)提出的。

      “一人,一车,一把枪”,这样简化的生活方式,是二十世纪对后末日时代,以狩猎为生的生活幻想。

      

      典型代表,《我是传奇》,一车一人一枪,还有一狗。这个本子被施瓦辛格捂了十年,威尔·史密斯软磨硬泡:“你都当州长了不会有时间拍的!”终于让施瓦辛格松口,简直是虎口抢食。

      反乌托邦社会的吸引力在于?

      归根到底是:可以谈论社会议题。

      反乌托邦属于科幻题材,建立在幻想之上,规避了现实题材谈论这些议题,可能遭遇的阻碍。

      

      剧作家洛德·赛琳,就是长期遭到审查,才创作了系列剧《阴阳魔戒》,借科幻发表社会评论。

      一个相似的人类社会,能够很直接地抛出社会议题。

      

      《侍女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在其中,既让人联想到以往女性被迫害的历史,也重新审视了现实,不仅探讨了女性如何保持人性,还发出了“温水煮青蛙”的警告。

      而且真的能对现实造成影响。

      

      《饥饿游戏》中的三指手势,代表与独裁进行抗争。2014年,泰国大学生在示威活动中,模仿这一情节以示反对军事政变。

      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现实。

      现实世界是否已经是“黑暗的未来”?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无法分清。

      

      《极度空间》中的经典设定,就是戴上特殊墨镜才发现,人类社会已被外星人占领,并深深洗脑。

      有一类反乌托邦作品,能促使人们重新用一种全新、甚至偏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处。

      

      在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分不清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黑客帝国》也继承了这种精神。选择成为系统的齿轮,还是脱离舒适区,艰苦而真实地活着?除了欣赏酷炫而契合故事背景的“子弹时间”,你还可以静心思考背后的哲学含义。

      所有的黑暗未来,都需要一个英雄。

      英雄分两类,一类就是传统型的“救世主”,带有宗教意味的形象。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耶稣。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在于,“社会不可避免地在金钱和公司控制下运转,但或许能阻止这一切”。

      一类则是反英雄形象,典型代表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系列第二部被赞为“朋克文化中的西斯廷礼拜堂”。

      

      系列第四部直接构造了一个女性主导的世界。

      英雄的责任,是去揭示、打败那些反乌托邦的势力,他们不一定成功,可即使是悲壮的失败,也让人认识到那些势力的真相,以及一个人为反抗他们,可以付出多少代价。

      英雄就是希望的灯塔。

      无怪于卡梅隆说:“只有英雄才是你的答案,你的救赎。”

      毁灭之后,便是新生?

      在黑暗未来的故事里,重建未来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了乌托邦,而是人类重建,或者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这个过程。

      

      重建未来表达的是,“我希望我能”。

      在所有社会规则都经历了大改、大清洗之后,人们需要努力地找寻真实的自己,找寻更好的那个社会。这个过程会非常艰难,会暴露人性最好与最坏的一面。

      

      《行尸走肉》中,幸存的人类组成了不同的群体,各自探索着重建社会的不同方法。

      最终,人类社会可能无法重建,但人性却得到了重建。

      

      《行尸走肉》主要在讲的就是人在命运最暗淡的时刻,将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在最黑暗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救赎。

      第五集:《智能机器》

      这集要说的,总结下来只有两个方面:智能机器的各种角色,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智能机器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无非以下几种:奴隶、朋友、恋人、敌人。

      “奴隶”这个含义,根植于“Robot”(机器人(300024,股吧))的词义中。

      这个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

      

      科幻作品里,如《西部世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都是将智能机器视作奴隶。

      朋友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些陪伴性质的友善机器人。

      

      卢卡斯创造的机器人都是正面角色,也都是主人公的同伴。

      

      这类机器人往往没有达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智能。

      恋人这个角色,性质比较特殊。

      还未意识觉醒之前,这是一场人与“物”的恋爱,因此这种作品,大多是作为警示的意义存在,而不会去描写爱情的美好。

      

      在《她》最后,男主重新开始了一段人与人的恋情。

      敌人这个角色,就涉及到智能机器的进化了。

      在《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型电脑,首次让人们意识到了“智能机器可以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另一种生物”。

      

      尤其牛逼的是,那时候连台个人电脑都还没有。卡梅隆在《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数年间,在影院刷了十八遍,可见其震撼。

      卡梅隆自己的《终结者》系列,则让“天网”成为了智能机器失控的代名词。

      

      原本施瓦辛格被安排试镜的是男主凯尔的角色,结果和卡梅隆聊了很多对终结者角色的想法,最后卡梅隆拍板“你行你上”。

      然后人类意识到,正是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

      

      纵观整个《终结者》系列,真正的反派是人类自己。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终结者》想要表达对科技的警示,为了制作电影,却最有效地使用了前沿科技。

      为了避免智能机器成为人类的敌人,人类必须想办法下限制。其中最着名的规则,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定律,就是等着被打破的。科幻作品进一步探索了,智能机器会如何意识觉醒,打破定律。

      

      在某个节点意识觉醒之后,智能机器就将暴动。

      在空姐看来,奴隶、朋友、恋人这样的角色,基本没体现什么意识觉醒,表明了在人们心里,意识觉醒就代表危险。

      那么,意识觉醒之后呢?就得说到人类随之的反思了。

      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第一步,意识到智能机器其实与人类拥有相同的命运。

      卡梅隆谈到,他和许多人工智能专家谈过,而其中一个专家直接说:“我们要制造人类。”和人类别无差距的,拥有人格、自我、身份意识的“人类”。

      

      人类和智能机器都是造物。智能机器只不过是由人类创造的智能,就一定低人一等吗?

      第二步,意识到人类不应该自大地拒绝承认智能机器有意识。

      

      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人类起初制造机器人为自己服务,后来机器人有了意识,把自己看作人类的孩子,并欲通过“弑父”行为,完成成人。可是人类并不承认它们有意识。剧集试图表达,这种自大就是人类的弱点。

      这里有一个问题:智能机器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星际迷航:下一代》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情感会是人与机器的分水岭。

      

      在《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罗伊死前充满情感的独白,让人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人类。

      第三步,也是现在我们还不需要做到,但必须准备好的一步——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

      想想这个问题:人类阻碍一个拥有意识的种族,获得与人类平等权利的时候,人类与智能机器,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人类与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恋爱,也就成为了正当的选择。

      

      智能机器与人类,都是人。

      卡梅隆认为,人类需要与智能机器相关的科幻作品,因为未来将至。

      第六集:《时间旅行》

      时间旅行这个话题,在科幻里是大热。

      原因可能如诺兰所说,我们就一直生活在时间里,想要抓住流逝的时间而不能,所以自然会思考“要是我们能重新回到过去、扭转过去,会发生什么?”

      也可能单纯如施瓦辛格所说,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时间旅行,于是就会向往。他非常想穿越回去,阻止自己拍《大力神在纽约》。

      

      这是施瓦辛格拍的第一部电影,看剧照似乎明白了原因……

      本集聊到了时间旅行有多少种形式,怎么进行时间旅行,以及时间旅行的代价。

      那么,时间旅行如何成真?

      虽然科学上,我们根本做不到,但正如乔纳森·诺兰所说:“研究如何实现时间旅行,开启了无数迷人的思想实验。”

      早期作品里的时间旅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科学。

      

      基于查尔斯·狄更斯作品改编的《圣诞快乐颂》,就是靠做梦回到过去的作品。

      不过好像,对于一个本来就不科学的事情,也只能是在作品里“装科学”。

      

      《回到未来》系列就试图变得“合乎科学”。

      在众多利用时间机器进行穿越的科幻作品中,《星际穿越》开辟出了一种非典型的时间旅行道路。

      

      太空中的时间随虫洞、黑洞等天体作用,不同速率地流逝,达成“穿越未来”效果。在影片末尾超立方体的展开,更直接把时间折叠在了一个书屋里。

      时间旅行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1.前往未来。

      严格来说,在H.G.威尔斯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之前,并没有“Time Travel”(时间旅行)这个词,乃至其概念。

      不过,H.G.威尔斯提到的,只是前往未来的时间旅行。

      

      在1960年的《时间机器》中,男主角就去往了6年后的未来。(八卦一下,H.G.威尔斯的孙子,也执导了2002年电影《时间机器》)。

      2.蝴蝶效应。

      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就比去往未来复杂多了。后者会导致各种各样由因果关系导致的问题,产生各种不同的时间线打开方式。

      比如“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个想法,始于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出版于1952年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

      

      返回到白垩纪的时间旅行者,因为踩死了一只远古世界的蝴蝶而改变了人类现在的历史。

      3.玩弄时间悖论。

      各种因果关系带来的逻辑问题,让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看到了时间线上的无限可能性,他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因此,海因莱因一马当先,在1959年写出了《你们这些回魂尸》(在这看:经典烧脑短篇:《你们这些回魂尸》),成为了第一个愉快地玩起时间驳论的作家。

      

      《你们这些回魂尸》讲述了一个自己上了自己,自己生了自己,自己杀了自己……的故事。这篇“神”作甚至被《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拒稿,原因是编辑觉得“有点恶心”。

      4.“外祖父悖论”。

      如果一名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其母亲出生之前杀死了你的外祖父/外祖母,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

      《回到未来》玩这个理论的方式,非常奇妙有趣。如果你破坏了你父母的婚姻,你就会在时间线上消除自己,从未来带来的照片上,你的影像就会消失。

      

      你爸把你一把推开,虏获你妈芳心。一家人都得以在照片中重新出现。

      可“外祖父悖论”真正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真能回到过去,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吗?

      

      《终结者》的逻辑悖论在于,天网派未来战士去杀死约翰·康纳,可是未来既然有康纳,难道不就意味着这次刺杀必然失败?

      回答有两种:我们能够改变未来;我们只是命运的傀儡。

      

      《终结者2:审判日》,莎拉·康纳直白地刻下了“没有命定”,表达反抗。《终结者》系列的关键台词也是“未来尚未确定”。

      5.时间循环。

      《土拨鼠之日》让“时间循环”这个概念大热,它的规则只有一个:主角无限重复同一天,并且只有他记得一切。

      

      困在时间循环中,让主角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人生,重新认识身边的人。

      无论是哪种打开方式,时间旅行的重点,不是能否修正历史,也不是时间旅行本身,而是你是否能为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承担责任。

      

      当你必须杀死未来30年后的自己,又知道自己30年后会被这样杀死,会发生什么?《环形使者》的主角发现,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于是他选择就在当下自杀,以此弥补自己的错误,跳出可悲的命运循环。

      时间旅行的代价?

      登上太空,自由探索的代价,是亲身骨肉老死不相往来。

      

      《星际穿越》里,女儿说自己到了父亲离开时的年纪,他怎么还没回来?让屏幕前的父亲泪流满面。

      企图改变过去,更无异于饮鸩止渴。

      

      发明时间机器之后,《初始者》中的两位主角不断试图回去阻止前一刻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怀疑和欺骗对方,不仅友谊破裂,身体也濒临崩溃。

      等下,那么严肃做啥?时间旅行就不能开开心心打打闹闹吗?

      当然可以。

      《比尔和泰德历险记》里,两个冒傻气的主角,利用时间旅行认识历史一堆名人,以此通过了学校的历史考试。

      

      最右那傻小子是基努·里维斯,导演说他们去麦当劳吃饭,觉得前面排队的小伙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很合适,就选了他俩,这个选角过程也是很任性了。

      至于什么“外祖父悖论”嘛,往幽默方向编也完全OK。

      

      没带钥匙又来不及去拿怎么办?不方,先在脑子里想,等有空了,回到过去拿钥匙并提前藏好。于是,现在就拿到未来的自己藏好的钥匙啦!当然,一会儿要想到做到。

      现在享受未来的好处,只需要记得未来要回到过去一样样做,时间旅行也可以蛮好玩~

      还有《神秘博士》这种纯粹的英式幽默,时间旅行本身是一连串的快乐之旅,在这过程中,博士选择的普通人旅伴,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全面地理解生命,观众也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与你爱的人告别,但仍要继续生活。因为时间领主被设定为能够以别的形态重生。从1963年至今,饰演《神秘博士》时间领主的演员已换了十三任。

      诺兰说,看向过去,和看向现在,实质上看的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

      

      时间旅行的潜力是无穷的,对吧?

      时间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我们曾做过的决定,或者探索我们可能的未来。“未来就是现在”。

      可惜,斯皮尔伯格说他曾问过霍金,人们是否能进行时间旅行,霍金的回答是:

      

      看来人们只能在科幻作品里想象回到过去会发生什么了。

      做完这六集速览,空姐觉得,阿西莫夫的这句话,是最好的总结:“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正因为有着科幻界大佬们的不断想象和创新,世界科幻领域才会被持续推动发展。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在这科幻领域内,更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在1966年的世界科幻小说大会上,大会组委会给当年的雨果奖新设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奖项——“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在组委会的评比中,阿西莫夫《银河帝国:基地》系列(速览版本:牛逼了68年的科幻经典,花15分钟恶补一下)最终战胜了托尔金的《魔戒》三部剧,获此殊荣。

      2018年,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新突破的重型猎鹰火箭飞上太空。在火箭里的Roadster电动跑车中,便放着《银河帝国:基地》的微缩版本。

      面对这样伟大的科幻小说,怎么称赞都不会过誉。

      如果你和空姐一样,对广袤星空与人类未知的未来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么这套《银河帝国》,你一定不能错过。更何况,这是极富收藏价值的《银河帝国》系列全集。

      截止6月23日24:00前,参与评论回复,发表您对本文的看法与感想,我们将在点赞数≥10的留言中,挑选出5条最佳留言,送上《银河帝国》全七部。

      *选题 / 罕须竹

      “架空”开设了全新小说号【独角兽小说】,主要提供科幻、奇幻、悬疑、惊悚类原创精品。也许下一个《基地》就会在这里诞生。

      WARNING:想象力匮乏者请止步!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查看更多
    • 内参
    • 股票
    • 赢家观点
    • 娱乐

    布局新一年!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最新调仓曝光,这些个股受关注

    岁末年初,往往是基金经理调仓换股、布局新年的重要时期。近期,随着上市公司定增、重大资产重组、股份回购等公告的披露,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的调仓动作随之曝光。比如,上...

    东方港湾但斌发文“内省” 百亿级私募年末掀起“反思潮”

    岁末年初,回望2022年的投资,诸多百亿级私募创始人、基金经理表达了“反思”和“歉意”。12月30日晚间,东方港湾创始人但斌通过个人微博发文称:“2022年即将结束,总结...

    上期所期货仓单货位信息查询功能获点赞

    ?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官方网站上线期货仓单货位信息查询功能两周以来,已有数十家期货、现货市场客户多次使用查询功能,并联系交易所相关品种工作人...

    *ST雪发:报告期末股东情况公司将在定期报告中进行披露

    *ST雪发(002485)12月31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请问截至12月30日公司股东人数是多少?谢谢*ST雪发董秘:您好!报告期末股东情况公司将在定...

    早知道:2022年12月30号热点概念与题前瞻

    沪指12月29日低开以阴线收盘 ,时空工具信号显示指数当前处于下跌趋势中,波段继续以看空为主。指数近日完成老子十二宫下跌机构,随即展开上攻,当前围绕江恩波段百分比2...

    早知道:2022年12月29号热点概念与题前瞻

    沪指低开以十字星收盘 ,赢家时空工具显示指数当前处于下跌趋势中,波段继续以看空为主。指数近日完成老子十二宫下跌结构后如期展开反弹,当前到达赢家极反通道生命线308...

    推荐阅读